馮曼碩

馮曼碩(1916——1986),原名鎮邦,廣州市白雲區竹料村人。

自幼酷愛美術,16歲進嶺南藝苑,成為趙少昂大師的入室弟子,深得嶺南畫派的真髓。後又博取徐青藤、八大山人、新羅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畫師之長,逐漸形成自己清朗雅致,清新俊逸的風格當年容庚、胡根天、徐東白等均對他的繪畫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被譽為“竹料墨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曼碩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86
人物簡介,人物榮譽,

人物簡介

他的作品以花鳥見長,人們又稱之為花鳥畫家。
1957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
馮曼碩隨畫師趙少昂學習國畫時,因家庭經濟困難,常為高第街絲綢商店包裝絲綢紙盒封面作畫,賺取低微報酬作為購買紙筆畫具及生活之用,做到苦學勤工兩不誤,甚得大師趙少昂器重。
1935年學師期滿,被禺北兩潭國小聘為美術教師。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華北、華東相繼淪陷,人民家破人亡,同胞流離失所,馮曼碩滿腔熱血,義憤填膺,奮起畫筆,畫了一大批漫畫,揭露日寇燒殺、搶掠、強姦的罪行及淪陷區同胞扶老攜幼,顛沛流離的慘狀,在禺北各地巡迴展覽,以激發人民團結抗戰。
他在竹料馮希來醫務所牆上寫了一幅大型抗日漫畫《還我河山》。
1939年日軍入侵竹料時發現這幅畫,立即將馮希來醫務所砸個稀爛,並懸重賞捉拿馮曼碩。
同年,馮曼碩投筆從戎,參加伍觀淇領導的民眾抗日游擊隊,在廣從一帶痛擊日寇,後隨隊撤退內地。
1942年,日寇入侵香港,港胞逃難回內地,不少人缺衣短食,生活困難。
當時馮曼碩在連平縣趣緣酒家當美工,見港胞慘遭困境,便奮筆揮毫,日夜作畫,連同平日所積累之畫舉行義賣,得款近三萬元(相當稻穀2萬多斤),全部獻出救濟逃難港胞。
當時馮曼碩在連平縣趣緣酒家當美工,見港胞慘遭困境,便奮筆揮毫,日夜作畫,連同平日所積累之畫舉行義賣,得款近三萬元(相當稻穀2萬多斤),全部獻出救濟逃難港胞。
當時《大光報》曾稱他為救濟難僑的青年藝術家。
國立第二華僑師範學校仰慕其名,即到連平縣聘請他到坪石任該校美術教師。
抗戰勝利後,馮曼碩從坪石回鄉。
1947年到市橋番禺師範任美術教師,學校圖書在抗戰期間盡失,馮曼碩就將數年來所創作的畫在市橋舉行個人畫展,全部義賣,所得之款全獻給學校購置圖書。

人物榮譽

建國後,馮曼碩勁揮畫筆,寫出一幅幅生意盎然之作,熱情歌頌新生的社會主義祖國。
1955年其創作的《欣欣向榮圖》在北京舉行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上獲得一致好評,被國家視為珍品購入國庫。
後來廣州美術館舉辦“近代現代名家畫展”曾向北京借回廣州展出。
1957年華南美展,馮輕碩所創作的《孔雀圖》和《劍蘭玫瑰圖》均被評為優秀作品入選。
1961年廣東省文史館創辦文史夜學院,馮曼碩被聘為國畫教師。
1961年廣東省文史館創辦文史夜學院,馮曼碩被聘為國畫教師。他不辭勞苦,不計報酬,悉心教授學生,努力為祖國培養藝術人材。
五十年代,馮曼碩創作的畫,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27個國家。
馮曼碩的作品在一次秋季交易會上展出時,一日本商人訂購了一批他創作的《梨花圖》。
在“文革”期間,馮曼碩也同眾多藝術家一樣厄運難逃,於1966年9月被遣返回竹料老家,受監督勞動,編入所謂“牛鬼蛇神”隊。
他那心愛的畫筆被視為創造“封、資、修”的毒品而被沒收。
在這期間,一些酷愛國畫藝術的青年要拜馮曼碩為師,他說:“拜師我不敢當,我能將我所學傳給下一代就感到幸運了。
”在那個年代的所謂“牛鬼蛇神”者,出工要早,收工要晚,最苦的活要乾,收工後別人休息了,但他備課教學,作畫給青年臨摹。
在“十年浩劫”中,馮曼碩歷盡艱辛,仍諄諄教導,培養出20多個農民子弟成為今天的中學教師、專業幹部和美術工作者,如農民畫家周朗丁、劉盛派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馮曼碩獲得平反。
為了感謝黨,年已61歲的馮曼碩以其高超的國畫藝術奉獻給祖國。
同年10月被聘為廣州市香書畫社顧問,1983年7月被聘為南雪金石書畫社顧問,同年10月又被聘為廣州郊區教師書畫社顧問。
劫後的馮曼碩重振畫筆,創作了一批優秀的作品。
容庚教授對其創作的《山茶花綬帶鳥圖》贊曰:“明麗高雅而脫俗,其畫逗人可愛”,並欣然在畫上題:“壽鳥鳴春”四字。
1986年1月25日,馮曼碩突然患病謝世,終年70歲。
馮曼碩的作品既繼承古人畫和嶺南畫系的技法,又創立了他自己的風格,堪稱為當代國畫界中自成一格的傑出畫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