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之榴

馮之榴

馮之榴,高分子物理學家。長期從事高分子物理研究。50年代初在美國首創可測定單纖維纖度的振動裝置(Vibroscope),可給出單纖維纖度和強度一一相對應的數據,大大提高了測試的精度和正確性。回國後,她對中國較早開展高分子物理研究的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作出了貢獻。她較早開展了多組分聚合物新領域的研究,得到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並提出了精闢的新見解,如在嵌段共聚物中與均聚物相應的嵌段的位置是影響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體系的相容性的重要因素,以及澄清了多種高聚物共混體系的相容機理和增韌機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之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浙江
  • 出生日期:1921年4月2日
  • 職業:高分子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南通大學,羅威爾紡織學院
  • 主要成就:首創可測定單纖維纖度的振動裝置
  • 代表作品:《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學業,紡織研究所,回國研究,領域貢獻,人物評價,

個人履歷

馮之榴,1921年4月2日生,浙江省海鹽縣人,父親早逝,但受其“男女平等”和“要為國家建設出力,必須努力學習”等思想的影響很深,自幼學習勤奮。

人物生平

1921年4月2日 出生於浙江省海鹽縣。
1940年9月至1944年6月 南通大學紡織學院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4年秋至1946年夏 上海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紡織廠技術員、工程師助理。
1946年10月至1948年6月 美國麻省羅威爾紡織學院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48年秋至1950年3月 美國華盛頓國家標準局訪問學者。
1950年4月至1955年3月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紡織研究所工程師,纖維物理組組長。
1955年4月 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高分子結構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圖書館諮詢小組組長。
1985年 大連工學院化工學院兼職教授。
1986年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非金屬材料學科評審組成員;《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第一屆、第二屆編委會編委、《材料科學進展》編委;《材料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委員及其中“高分子材料”分支編寫組副主編。
1989年 任中國科學院高分子物理聯合開放實驗室第一屆、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9-1991年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1991年 吉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第四屆主席;1996年後任名譽主席。
1992年 河北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客座教授。
1994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膠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6年 東北大學兼職教授;IUPAC國際高分子凝聚態學術會議論文集(IUPAC ISMCS’96)的編輯。
1991年至1995年馮之榴任吉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第四屆主席,現為名譽主席。80年代以來曾2次被選為全國和吉林省歸僑先進工作者,3次被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成就及榮譽

學業

1934年至1940年,她在上海清心女子中學學習,1940年畢業,名列前茅。她本可直接入北京燕京大學,但由於目睹軍閥混戰、帝國主義的壓迫、日本侵略軍的橫行霸道,實業救國思想使她選擇了進南通大學紡織學院(因南通被日軍占領,遷至上海租界)學習。1944年6月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44 年秋至1946年秋,她在上海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紡織廠任技術員、工程師助理,負責全廠工作支配及原料和成品檢驗等工作。1946 年,她獲美國麻省羅威爾紡織學院(Lowell Textile Institute,Lowell,Mass.)的入學許可和獎學金,遂於同年10月赴美入該校繼續深造,1948年6月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紡織研究所

1948年中至1950 年3月為美國華盛頓國家標準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Washington,D.C.)高分子研究室紡織組訪問學者,從事纖維和織物物理力學性能的研究。由於非美國公民不能在美國政府研究機構作為正式職工,在訪問學者期滿後,組長阿派爾博士(Dr.Appell)鑒於她工作出色,將她推薦給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全美聞名的紡織研究所(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Princeton,NJ)。經所長狄倫博士(Dr Dillon)接待和親自面試,十分滿意,即於1950年4月正式受僱於該所,任研究工程師、纖維物理組組長,結合纖維生產、紡織過程和織物套用進行羊毛和合成纖維的物理力學性能研究。她建立了測定單纖維纖度的振動裝置,定名為Vibroscope,從而可給出單纖維纖度和強度一一相對應的數據,大大提高了測試的精度和正確性。此法在美國首創,在物理學會年會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1953年,她與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塑膠研究實驗室工作的黃葆同結婚,1955年3月離美國回國。

回國研究

馮之榴回國後,由國務院專家局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轉搞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她勇於開拓新專業,從研製高分子專用儀器設備(如密度梯度管、扭擺式動態力學性能測試儀和應力鬆弛儀等)入手,開展工作,為中國早期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基地之一的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影響波及中國其他單位。同時,她負責並參加編譯出版了《高聚物的力學性能》一書,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高分子物理研究工作的發展。

領域貢獻

馮之榴針對國家經濟建設實際問題,如順丁橡膠、碳纖維、聚丙烯改性和粉煤灰填充聚氯乙烯板材等進行了套用基礎研究,獲得多項獎勵。如,碳纖維的研製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防科學獎;順丁橡膠工作生產新技術於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兩項專利。在進行套用基礎研究的同時,馮之榴開展了基礎研究。她在中國較早開展了多組分聚合物這一新而重要領域的研究。多年來以共混聚合物為主,研究了相容性、相容機理、共混增容、共混聚合物的結晶以及多嵌段共聚物的分子設計和形態結構控制等,都取得了積極的結果,提出了新見解。例如,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體系的相容性主要取決於嵌段共聚物的相應嵌段的位置,並澄清了多種共混聚合物,如PS/PPO,PI/PI和PVA/PVPy等的相容機理和PS/PPO的增韌機理,闡明了一些分子結構和性能間的關係等等。這些對加深人們對聚合物共混體本質的認識,對豐富該研究領域的內容均作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馮之榴思想敏捷,洞察力強,善於抓住學科前沿的新問題和新方向,如開展的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研究。她的科研道德尤為人們稱頌。她工作勤懇,不計名利,研究論文的作者排名,她總讓年輕人放在前面。她誨人不倦,對年輕人的論文總是仔細閱讀,親筆修改。她先後受命組建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研究室、高分子結構研究室和中國科學院高分子物理聯合開放實驗室,在領導研究室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和培養研究力量,創造研究條件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強的組織才能。她先後歷任高分子物理聯合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膠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並曾被聘任河北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客座教授,1996年起任東北大學兼職教授(聘期5年)。她積極開展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多次被邀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作學術報告和主持分組會議等。發表論文近150篇,獲專利兩項,獲獎3項。70年代以來,培養碩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7人,博士後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