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蘇麻哈魚

馬蘇麻哈魚

Oncorhynchus masou;cherry salmon 鮭形目鮭亞目鮭科麻哈魚屬的一種。又稱齊目魚、奇孟魚。外形與大麻哈魚相似,但尾鰭末端微凹且有小黑點;背鰭有黑斑。繁殖期雄魚體側有粉紅色橫斑,雌魚略淺。分布於太平洋西岸的日本海海區、進入圖們江和綏芬河產卵。 為冷水性溯河洄游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蘇麻哈魚
  • 拉丁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 :動物界
  • :鮭形目
  • 亞目:鮭亞目
  • :鮭科
  • :麻哈魚屬
簡介,繁殖,現狀,

簡介

又稱孟蘇大麻哈魚、齊目魚、奇孟魚、櫻鱒、鮭魚、三文魚。硬骨魚綱、鮭形目、鮭科。系冷溫性溯河洄游底層魚類。外形和體色與大麻哈魚基本相似,主要區別是尾鰭呈彎月形,白色鰭條比大麻哈魚多;臀鰭凹形,背鰭起點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稍遠,背鰭有黑色斑塊,尾鰭有黑色小斑點;側線鱗130—140枚;體側有數條鮮紅色的橫斑紋,尾部也略呈鮮紅色;生殖季節雄性口端均向內彎曲成鉗狀,口閉合時兩頜不相吻合,頜齒也變黑。體長一般為50厘米左右。平時棲息于海洋水域。游泳速度快,具有晝沉夜浮習性。性成熟親體,每年5月開始從江河口處溯河游向江河幹流和支流的沙礫底質河床掘穴生殖。通常1尾雌性有數尾雄性追逐進入產卵場,產卵過程與大麻哈魚雷同。產過卵的親魚也守候在坑穴旁,保護魚卵免遭敵害吞食。產卵後2—3個月,親魚全部死亡。幼魚出生後,在淡水生活近1年,則降河入海生活。馬蘇大麻哈魚有陸封型種群,與降海型無明顯區別,其個體較小,眼較大,體背部為蒼黑色,腹部為淺白色,體側有8—10個終身不消失紫黑色小塊狀橫斑紋;群體中雄性較多,終生棲息於江河內的冷水區,生殖季節與溯河群體可進行自然交配,產卵後親體不死亡,能進行翌年的第2次生殖。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幼魚、鱗蝦及淡水中的魚卵、仔魚、幼魚、昆蟲。3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9—10月。主要分布於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我國沿海無自然資源,歷史上黃海中北部偶爾有發現。我國內陸水域的綏芬河、圖們江乾支流均有溯河產卵群體分布。常用流刺網、定刺網、延繩釣和地拉網漁具捕撈。肉味鮮美,可鮮食,亦可加工醃漬品或罐頭食品。魚卵可鹽漬經濟價值高的紅魚子。具有藥用食療價值。《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農業部規定,進口原料加工成品後出口,要持有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具的證明。
幼魚主食底棲動物、水生昆蟲及甲殼類等幼體。降海後主要攝食浮游甲殼類和幼魚。成魚生殖期間進入淡水後繼續攝食。3~4齡達到性成熟。每年3~4月群集河口。開始溯河;8~9月達江河的上游;9~10月選擇水質澄清、水流較急,底質為砂礫的地方進行產卵。一般水深約0.5米,水溫11~20℃。懷卵量平均約 3500粒。卵粒赤橙色,卵徑5~6毫米。是一種比較貴重的大型經濟魚類。

繁殖

在中國近年來瀕臨絕跡,吉林省琿春市進行人工繁殖及放流獲得成功。除洄游型外,在圖們江上游和台灣的大甲溪還生活有陸封型,終生生活於淡水溪流中。是淡水裡生、海里成長的回歸產卵冷水性魚類。有洄游型和陸封型兩種類型。洄游型3—4齡性成熟。春溯入河口。10月上溯產卵。懷卵2400—4100粒。成熟卵徑5—6mm。卵化期約2個月。幼魚在淡水中生活1—2年後降海生活。

現狀

台灣馬蘇麻哈魚的資源量,過去未作深入調查。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致使數量大為減少,目前已瀕臨絕種。台灣省有關部門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進行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台灣地方政府已加強對本種的各項繁育和保護研究,並對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嚴格禁止捕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