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才(東鄉族將領)

馬英才(東鄉族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英才(1903-1958),東鄉族,號育才,甘肅省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人。北洋陸軍第5混成旅教導隊畢業。國民革命軍賀蘭軍副軍長兼第257師師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英才
  • 民族:東鄉族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58年
人物生平,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馬英才少時家境貧寒,隨父在家務農。窮苦的生活迫使他13歲時外出到蘭州謀生,在“胡門子”飯館跑堂洗碗。因不慎打破碗碟出逃,沿街行乞,晚上睡於城門洞。14歲時被馬鴻逵的部下抓為壯丁,當兵吃糧,開始軍旅生涯。歷任班長、排長、營長、團長、旅長,擢升為賀蘭軍少將副軍長兼二五七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棄暗投明,通電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委員,省參事室參事等職。
1949年9月23日在寧夏省銀川投誠,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3年12月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1軍35師103旅旅長。1936年任第11軍新編7師20旅旅長,在西北堵截紅軍。1937年2月任第15路軍168師2旅旅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5路軍168師2旅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2軍257師少將師長,1949年8月任賀蘭軍副軍長兼第257師少將師長,同年9月23日在寧夏省銀川投誠,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馬英才及其家屬馬英才及其家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野戰軍參議,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8年因病逝世,終年55歲。

人物簡介

馬英才,東鄉族,東鄉縣達坂鎮紅莊村人,人稱“紅莊旅長”。
馬英才在戎馬倥傯之餘,曾多次回鄉興辦實事,比較大的有兩件。
一是修通板橋路。從臨夏至蘭州,過去的腳戶路是貫穿東鄉鎖南壩、經唐汪川渡洮河,經過漫坪到蘭州,這也是古絲綢之路南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從達坂順洮河沿川到唐汪川,在紅莊村下邊二里地,大路被巍峨的黑石山攔阻,黑石山懸崖下的洮河水流湍急。清朝時期,曾在這裡修棧道,鋪板橋通行,故稱此地為“板橋”。每年夏、秋季,洮河暴漲,沖走木樁板橋,道路阻斷,無法通行,有要緊事就要爬崎嶇羊腸石道,繞路十多里,給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困難。大水退後,重修棧道板橋,要向上下村民眾攤派收錢,困難戶交不起,怨聲載道。棧道橋很不安全,橋塌人亡的事經常發生。馬英才少時飽受過行路難的苦楚。
1938年,馬英才任職寧夏軍旅長時,派出寧夏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測量。之後,運來炸藥,施工人員拆除棧道板橋,炸開100多米長的青石峭壁,天塹變通途,當地民眾無不拍手稱快。炸橋資金完全由馬英才獨自承擔。現在從唐汪川通向蘭州的唐達路黑石山板橋段就是在馬英才設計、炸通公路的基礎上拓寬而成的。
二是興辦教育。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洮河下游西岸沿川近60多里地帶,只有唐汪川的一所學校。達坂川12個村的近2000戶東鄉族民眾聚居地,沒有一所學校,當地教育可謂是一片空白。馬英才將軍在炸板橋棧道時,自行籌劃,徵用土地7畝多,在達坂川一帶建起紅莊學校。學校有教室16間,教師宿舍、廚房、柴草房8間。分4個班級上課,從寧夏聘請教師,教師工資、學生書費、校服費全部由他自己承擔,並在每年開學之初都按時送到學校。紅莊學校為達坂川乃至東鄉縣培養出了不少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