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七,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流蘇蝦脊蘭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和劍葉蝦脊蘭Calanthe davidii Franch.的假鱗莖和根。流蘇蝦脊蘭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劍葉蝦脊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咽喉腫痛,牙痛,脘腹疼痛,腰痛,關節痛,跌打損傷,瘰癧瘡瘍,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牙七
- 別稱:九子連、大仙茅、背脊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蘭目
- 科:蘭科
- 屬:蝦脊蘭屬
- 種:流蘇蝦脊蘭、劍葉蝦脊蘭
- 採收時間:夏季採挖
- 毒性:有小毒《全國中草藥彙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禁忌,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現代研究,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假鱗莖和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歸經
歸心、肺二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牙痛,脘腹疼痛,腰痛,關節痛,跌打損傷,瘰癧瘡瘍,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慢性咽炎:背脊七3g,八爪龍6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2.治慢性肝炎:流蘇蝦脊蘭6g,丹參15g,紫金牛1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兩星期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潰瘍病,胃炎:流蘇蝦脊蘭、延胡索、浙貝母、白及各6g,烏賊骨6g,南五味根15g。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禁忌
忌酸、辣性食物。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流蘇蝦脊蘭:陸生植物,高20-50cm。莖短。基部被數枚鞘狀葉。葉近基生;葉片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2-30cm,寬4-6cm,先端急尖或銳尖,基部收窄成為葉柄。花葶從葉叢中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或少數花,花序軸略被柔毛;花苞片披針形,長約15mm,比花梗(連子房)短;花紫紅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1.5-2cm,寬約6mm,先端長漸尖;側萼片較中萼片略窄;花瓣卵狀披針形,比萼片短而窄,先端漸尖;唇瓣近扇形,不裂,伸展,前部邊緣流蘇狀,先端微凹,其凹缺處具短尖;長圓筒形,伸直,長2-3.5cm;子房略弧曲,略被柔毛。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具縱肋。花期7月,果期7-8月。
劍葉蝦脊蘭,又名窄葉蝦脊蘭《全國中草藥彙編》,蘭草、羊角七(湖北巴東)。陸生植物,高達75cm。莖極短,基部被數枚鞘狀葉。葉近基生,劍形或帶狀,連葉柄長達65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漸窄成長柄。花葶從葉叢中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花,花序軸被短柔毛;花苞片比子房(連花梗)長;花黃綠色,長約8mm,無毛;萼片橢圓形,寬2-3mm,先端急尖;花瓣與萼片等長,狹橢圓狀披針形,寬不及2mm;唇瓣3裂,中裂片2叉裂,先端鈍,側裂片近卵圓形,唇盤上面具3條雞冠狀褶片;距長約6mm。花期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流蘇蝦脊蘭:生於林下。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劍葉蝦脊蘭:生於山地、路旁或林下濕潤處。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等地。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胃潰瘍,慢性咽炎,慢性肝炎和蛇咬傷等。
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味辛、微苦,性涼,有毒。”
《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甘、辛。”
《甘肅中草藥手冊》:“辛、微苦,微寒。”
《全國中草藥彙編》:“辛、苦,涼。有小毒。”
《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痛,祛風,散瘀。主治瘰癧,慢性咽炎,牙痛,勞傷,胸脅損傷。”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胃熱,消瘰癧,散結核瘡毒。”
《甘肅中草藥手冊》:“主治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胃潰瘍,急性胃擴張,慢性肝炎,腰痛,腹痛,砂淋,閉經,關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