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大宗祠

馬氏大宗祠

馬氏大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馬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具有六百多年歷史。

吾始祖地龍公於1227年,從新會金紫街攜著馮氏、阮氏至番禺縣慕德里司楓園下村(今廣州市蘿崗九龍鎮楓下村)開基發祥。定居後便著力於耕作,創立基業,繁衍後裔。經歷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不斷發展壯大。為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後代,第七世孫、第八世孫的先祖就開始籌劃發動村民集資、捐資建村祠堂。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第一進和第二進祠堂。為了發展的需要,吾族第九世孫、第十世孫的先祖承前啟後,再接再厲地擴大了祠堂的建設規模,增建了第三進和第四進祠堂。“四進”祠堂是由祠門和門樓、二門、享堂、後堂構成,與“三進”相比多了後堂,更具規模,說明當時楓下村的經濟、文化等領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氏大宗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楓下村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
  • 建立時間:明代中期
布局,現狀,馬姓與馬氏將軍,

布局

馬氏大宗祠的建築是三間四進結構,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屋脊為大鍋耳,祠堂內有雕刻著龍、虎、鳳等的藝術畫作。大門口“馬氏大宗祠”牌匾下面的對聯是:“汴水家聲遠,扶風世澤長。”村祠堂設堂號為“金紫堂”,以紀念祖先從金紫街而來,對聯上書:“金色輝煌傳後代,紫微正照旺丁財。”這座祠堂建成以後,在廣東省內都具有一定的名氣。它成為楓園下村馬氏家族子弟成長的搖籃,成為吾族父老研究族事、推進族務、聯絡感情、團結宗親的聚居地。而現今則成為村老人活動中心和喜興相聚的娛樂場所祠堂,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宗祠祭典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現狀

馬氏大宗祠在經歷了幾百年歷史的滄桑和洗禮中保存完好。根據祠堂芳名錄中記載:在康熙二年(1663年)和光緒十一年(1885年)期間,村中父老發動村民集資、捐資巨款進行大修。在1998年,村裡的馬志良,馬杜容、馬加妹等前輩發動全體村民集資、捐資20多萬元,對祠堂的瓦面進行更換大修。在2007年7月,祠堂第四進受白蟻侵蝕,經受不住風雨洗禮,天面瓦木、金子架、木柱、石柱全部坍塌。在楓下村委的作用下,組建了由馬紹康、馬紹球、馬漢山、馬鑒朝、馬建新、馬杜鋒、馬伯容、馬巨波、馬紹佳組成的重修籌建組。發動有關單位、部門,村民集資、捐資20多萬元進行了重修。
吾族先祖幾百年來除創建了馬氏大宗祠外,還建設了公全新廳(坐落在八甲)、二祖祠(坐落在九甲)、三祖祠(坐落在十甲)和龍潭圩、龍潭祖廟、約亭等建築留給吾族後代。只可惜因歷史的變遷,龍潭圩、龍潭祖廟、約亭、二祖祠、三祖祠等古建築在20世紀50年代末,毀於一旦。

馬姓與馬氏將軍

馬氏大宗祠在顯眼的地方至今還掛有兩位將軍的畫像,一位是戰國時期的名將趙名奢,另一位是楓下村馬氏後裔、清朝將軍馬易生。根據《中華馬姓大存》記載,趙名奢就是馬氏始祖,本姓趙,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因善謀略,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受封為“馬服君”。其以“馬服”為姓,第三代子孫後裔把“服”字去掉取單姓為馬姓,這就是馬姓家族始祖的來歷根源。
楓下村馬民希15傳人馬應魁,字易生,號福庵,生於明神宗萬曆己未年三月二十三日,誥贈劉氏夫人為淑人。
易生壯年時適清兵南下,乃投入行伍,隨軍轉戰於廣西西江一帶,參與平定吳三桂的戰役,作戰時善謀略,常出奇兵,善戰常勝,人稱福將。
為清軍屢建功勳,從行伍升為水師游擊,又升為香山參將,
馬易生將軍像
再升為廣西永寧參將,後誥封為廣西懷遠將軍。鎮守於廣西,現廣西邕寧縣浦廟鎮有其後代,已繁衍約千餘人。民國初年,常有後人回楓下村拜祖。易生臨死時囑曰:吾死,爾等扶柩歸楓園下原籍卜葬。但其二夫人劉氏已定居邕寧,
不願扶柩回廣東楓下。於是劉氏只是派人持訃告于楓園下人,同時於易生靈前設兩具棺材,一模一樣。待楓園下人到來時,劉氏指二棺曰:此二具棺材,一為將軍遺體,一為將軍衣冠及遺像,你等任選一具回歸祖籍,一經指認不得後悔。楓園下人隨選一具,劉氏即僱船派人隨同楓園下來人將棺材運回。及至,族中老人們認為幾十年來未見過易生,今遺體既榮歸故里,當揭棺讓族人瞻仰。既揭,只見一幅全身肖像覆蓋其衣冠(朝服)及白銀。只好擇龍井村(今新南村)燕子歸巢陰地葬之。其遺像則由親屬保管。至今已275年,遺像尚完整無缺、色彩鮮明。
其墓於前幾年被不法之徒盜挖,事後其後裔(即易生元配所生的後代)去墓地檢視墓中得一個長寬各21厘米的石盒上書易生的生死年月、官銜及山向、實地銀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