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欄紀事

馬欄紀事

馬欄是位於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地區的共產黨人在馬欄這塊紅色土地上有著領導革命的風雨歷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欄紀事
  • 地理位置: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
  • 所處時代:1932-1949
  • 占地面積:1050 km
歷史沿革,革命事件,

歷史沿革

馬欄地處橋山山脈南端,位於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32 公里處的 馬欄鎮。,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 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 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陝西地區的共產黨人也高舉起革命的大旗,在馬欄 這塊紅色土地上,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創建革命政權的風雨歷程。

革命事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總面積達 1050 平方公里的馬欄是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工農紅軍陝甘 游擊隊活動地區之一,1932 年 12 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 軍在馬欄轉角村(時屬宜君)成立並舉行了授旗儀式。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也在此駐紮和活動過,1936 年 1 月關中特委和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機關先後設在甘肅新正縣南邑村,陝西淳化縣桃曲河,旬邑縣馬家堡、楊坡頭及馬欄,賈拓夫、習仲勛先後任特委書記。
1937 年 10 月至 1949 年 4 月,馬欄是中共陝西省委、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 機關所在地。習仲勛、汪鋒、趙伯平、高錦純、楊伯倫、張德生、孫作賓、 呂劍人、張邦英、霍維德、張仲良、張鵬圖、王世泰、文年生、陳國棟等同 志都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1939 年,由於國民黨頑固派肆意挑釁製造磨 擦,關中分區機關由馬家堡遷至陽坡頭,1940 年年底遷往馬欄。1941 年 11 月,中共陝西省委機關由照金遷來馬欄,中共中央決定將關中分區改由中共 陝西省委領導。1943 年 1 月,中共陝西省委與關中分委合併,在馬欄地區成 立了中共關中地委。馬欄成為關中地區的政治中心。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聖地延安的 前沿哨所,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國 各地仁人志士和軍用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
1945 年 7 月,張宗遜指揮爺台山反擊戰,全殲國民黨軍 3 個師,總指揮部 設在馬欄的窯洞裡。1948 年 3 月,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大捷之後,轉入外線 作戰。
1946 年 8 月中原突圍後,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等中原解放區領導人 在關中分區地下交通線護送下到達馬欄。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也曾在馬 欄辦公。著名教育家、民盟西北總支部負責人李敷仁在鹹陽遭國民黨特務槍 擊,被地下黨營救接到馬欄養傷,後到達延安。
馬欄還是培養革命人才的搖籃,為了反對國民黨文化“圍剿”,中共關中 分委非常重視蘇區的教育事業。1938 年 4 月,延安魯迅師範學校遷駐馬欄(馬家堡村),林迪生任校長。1939 年 7 月,魯師與邊區中學合併成立延安師 范學校,後改為陝甘寧邊區第一師範學校。在關中分區辦學一年多時間,魯 師培養學生 300 多名。除建立了陝北公學分校外,關中分區還相繼建立了陝 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陝甘寧邊區榮譽軍人學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 萬計的棟樑之才。為此,馬欄被譽為是“紅色搖籃”。
1949 年 4 月 3 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將關中地委改為中共三原地委。5 月中旬,中共三原地委由馬欄移駐三原縣城。馬欄的革命使命暫告一段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