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遺址,是研究興隆窪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存。

馬架子遺址遺址總面積56.05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1982年被發現,1991年、1999年三次對該遺址進行複查,採集石器7件,手制素麵夾沙黃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泥質陶片和鐵器、瓷片等。

2013年5月,馬架子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架子遺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
  • 編號:7-0061-1-061
  • 所處年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1982年發現此遺址,1983年經調查確認該處為明代失爾兀赤衛所在地。1991年、1999年又經三次對該遺址進行複查,採集了石器7件(有尖狀器2件、刮削器5件),手制素麵夾沙黃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還採集到輪制泥質陶片,和鐵器、瓷片等。
2000年3月6日,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內發現一處距今4500年前面積達6萬餘平米的原始聚落遣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確認屬“小河沿文化”,命名為“馬架子遺址”。這一考古發現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地理環境

馬架子遺址屬早期鐵器時代——遼金——明清時期。位於東經134°04′28″,北緯46°56′00″。南緣距馬架子林場約1.4公里,西距烏蘇里江邊約530米,東距江邊30米,北緣距四排村1.8公里。

文物遺存

馬架子遺址位於錫伯河北岸坡地上,面積約6萬餘平方米。在地表處發現有60餘坐灰土圈,每座直徑多在5—6米左右,大體上分作7—9排。均沿東北—西南方向排列。每座灰土圈代表著一座房址。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夾砂褐陶筒形罐。素麵陶占了大多數,個別的陶片上刻劃有稀疏的短斜線紋。石器數量較多,以打制石器為主,磨製石器數量較少,器物類型包含有鋤形器、餅形器、環狀器、斧、球、錛、管、磨盤、磨棒等。專家認為這類遺存蘭蒸歸屬於小河西文化類型。擔燥達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習項盛喇在近河的坡地上,有馬架子遺址,白音長汗遺址一期和查海遺址一期。從馬架子遺址和白音長汗遺址一期和查海遺址一期比較來看,後兩者差距較小,但與馬架子遺址差距較大。白音長汗遺址一期和查海遺項熱全址一期具有兩級社會組織。馬架子遺址則最起碼代表著三級社會組織,每座房址為一級,每一排房址為二級,整個遺址為三級。據推算,馬架子遺址60餘座房址,總人數大約有240—360人左右,屬於較大的聚落遺址。

遺址意義

大量定翻詢寒文物資料,證明該遺址早在漢魏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直至遼金,一直有人類在這裡定居,至明代1414年設軍政統一的失爾兀獄辯赤衛。屬奴爾乾都司管轄。清代稱“錫爾古臣”、清末稱“希爾古差”代替,該遺址文化年代久遠,是一處涵蓋文化成份豐驗拒催富的重要遺址,

遺址保護

1990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