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普魯山豬籠草是婆羅洲東加里曼丹(East Kalimantan)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它的分布範圍狹小,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級為近危(Near Threatened)。尚未發現馬普魯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或變種。
馬普魯山豬籠草很少被人栽培。有人用其與葫蘆豬籠草(N. ventricosa)雜交得到一種人工雜交種,稱為Nepenthes 'Mapulucosa' Hort.Westphal in sched. (2000),該名稱為無記述名(nomen nudum)。
植物學史
1957年,茂物林業研究所植物園的負責人科斯特曼博士(A. J. G. H 'Doc' Kostermans)在伊拉斯·馬普魯山(Mount Ilas Mapulu)首次採集到了馬普魯山豬籠草。在這一次考察中還採集到了風鈴豬籠草(N. campanulata)的模式標本。1990年,J·H·亞當(J. H. Adam)和C·C·威爾科克(C. C. Wilcock)基於茂物和萊頓的植物標本館中的標本對其進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