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家窯類型彩陶圖案中有少量的魚紋,有的彩陶碗內繪著落在網中的兩條魚,舉著尾,猶在奮力地掙跳。也有兩個魚頭共用著魚身的,這些變體魚紋追求對稱呼應的處理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家窯類型變體魚紋和人面魚紋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紋樣中,有一種人面魚身的紋樣,常以三個人面魚身紋,一圈循環地排列在彩陶盆的內壁,又和盆內中心的圓圈紋互相旋連,組成了活潑的旋式圖案。早期的人面魚身紋是比較具象的,人面的嘴角翹起,眼向下彎,略現笑意,流露著稚氣。繪在盆中心旋動著的花朵紋,更增強了圖案迴轉的感覺。有的人面紋的臉面上還畫著團狀花紋,這可能是化妝文面習俗的反映。以後人面紋這一部分逐漸簡化,先是將眼睛省略不畫,後來人面上只存弧形三角和橫線相連所表示的鼻嘴。最後人面魚身紋完全失去了原來的具體形象,經過變形、分解,形成了抽象的幾何形紋樣。而且在彩陶盆中以圓為定位點,構成複雜的動感很強的旋紋。因此,人面魚身紋也呈現出由具象演變為抽象的發展過程。這種人格化的魚紋,正反映了馬家窯部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由圖騰崇拜向祖先崇拜過渡的情況。據古籍記載可以得知魚是氐族的圖騰始祖,《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氐人之國,人面魚身。”《山海經·海內南經》又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古氐族分布在白龍江、洮河流域一帶,亦是馬家窯類型的重要分布區,如果人面魚身紋有著圖騰含義的話,那末兩者或有淵源發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