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1)外在感官特徵:米粒色澤潔白,透明有潤澤,無發霉變質,飯軟而不粘,涼飯不返生,米飯有清香味。
(2)內在品質指標:硒含量實際檢測值為0.014毫克/千克,占總量的0.00001‰—0.00002‰。
(3)等級分類:馬宣寨大米一般分為特級、一級二個等級。特級是指米粒顆顆晶潤、不完善粒<0.1;一級是指米粒顆顆晶潤、不完善粒<0.2。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馬宣寨村位於河南武陟縣喬廟鄉,屬黃沁河沖積平原,海拔高程81.3米,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類型為潮土。有機質含量1.6%、全氮0.1%、速效磷19.5ppm、速效鉀128.8ppm。
水文情況
馬宣寨村南臨黃河,分屬黃、海兩大流域,地處古黃河灘和黃河背河槽型窪地,受黃河側滲作用,地下水位較淺,非常適宜種植水稻。建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沿黃水利灌溉條件,興建了人民勝利渠、白馬泉引黃灌渠、武嘉灌渠等多項引黃水利工程,馬宣寨村正好處於上述灌渠的中心位置,水利灌溉條件十分優越。
氣候情況
馬宣寨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53.2小時,平均氣溫14.4℃,無霜期212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38.2毫米,降水集中在7月、8月、9月份,相對濕度年平均為65%。
歷史淵源
馬宣寨村是明朝天官“馬宣”的家鄉,明洪武欽賜村名——“馬宣寨”。相傳,馬宣寨村村民自古以來就有蓮藕和稻米間作、混作的習慣,藕邊有稻,稻田有藕,在黑色的藕泥上種植稻穀,在稻田邊上種植蓮藕,也許由於特殊的土質和傳統耕作方式的緣故,這裡所產大米蒸煮後,揭鍋即能聞到藕荷香味,因此,古稱此米為“菡香米”,天官馬宣以“菡香米”進貢,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許,從此該米成為達官貴人的爭相饋送之佳品,同時也成為民間待客、送禮之佳品。
馬宣寨村自古以來就有千畝荷塘,荷塘即是稻田;稻田有藕、蓮邊有稻的混種、輪種模式,讓這裡長出來的大米晶瑩剔透、藕香綿綿。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800斤/畝的高產量。
2006年9月,武陟縣禾豐綠色稻米產銷專業合作社成立,走標準化發展的道路,通過統一品種、操作規程、供應、田間管理、收穫、加工銷售的“六統一”模式提升水稻的品質。
2007年開始,合作社開始引入高價優質稻種,價格是普通稻種的4倍至5倍,並在荷花泥塘中育苗;同時以700元/畝的價格連片租用村里200多畝土地,按照無公害操作規程的要求種植;最關鍵的是,由合作社統一向社員供應肥料、農藥,使用生物製劑等,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水稻的綠色品質。
2008年投資600餘萬元,興建了精米加工廠,購進國際先進水平的低溫大米加工設備,加工出能夠保全天然營養的成品大米,精碾細選“菡香”功能米、有機米、珍米、精米、糙米、粥米等15個品種。投資20餘萬元購置了氣象色譜儀等一整套先進檢測設備,建立了完整的生產、檢測、銷售檔案及追溯制度。
生產情況
2010年,馬宣寨大米種植總面積2萬畝,年產量1萬噸。
2011年,馬宣寨大米合作社完成銷售收入4600餘萬元,利潤600餘萬元,可分配盈餘400餘萬元,成員分紅148萬元,二次返利252萬元。
產品榮譽
2008年,“菡香牌”大米、香米、精米、黑米、江米、小麥被認定為綠色食品。同年,被評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
2009年,馬宣寨大米獲全國農產品加工博覽會優質獎。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馬宣寨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0年10月,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中“菡香牌”大米榮獲金獎。同年12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榮獲“暢銷獎”。
2011年,馬宣寨大米被認定為有機食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馬宣寨大米地域保護範圍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喬廟鄉
馬宣寨村,北緯35°10′20″—35°10′54″東經113°38′11″—113°38′50″。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要求:選擇地勢平坦,遠離廠礦、公路等污染源,環境符合《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要求。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性好的壤土為宜,pH值為7—8.5。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抗病性好、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的菡香一號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4404.1—2008的要求。
(3)生產過程管理:馬宣寨大米生產過程重點包括稻荷間種、整地、育秧播種、大田移栽、田間管理等步驟。具體如下:
稻荷間種:由於地勢低洼,自古形成的溝渠縱橫交錯,水資源比較豐富。每年3月下旬在稻田四周的溝渠上種植蓮藕,生長期內不需要使用化肥、農藥,靠大自然的陽光雨露自然生長。當荷花盛開的時候,也就是水稻抽穗成熟期,此時荷香與稻香融為一體,再加上多年種植蓮藕,土壤有機質含量很高。這就使我們生產的稻米不僅產量較高,口感也具有了“菡香米”的特色。
整地:用深耕犁、旋耕耙深耕,畦寬4米。第一次耕地時,施入基肥:每畝施充分腐熟的沼液3000千克;旋耕前,撒施氮、磷、鉀複合肥25千克。嚴禁使用硝態氮肥品種肥料。
育秧、浸種:4月下旬,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2小時,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撈出陰乾。播種:5月1—10日,將浸好的種子均勻播種於秧田。
大田移栽:一般6月20日左右移栽,種植密度,每畝1.3—1.5萬穴,株行距13厘米×30厘米。
田間管理:除草:7月底8月初、8月底9月初除草,以人工拔除雜草。
追肥:7月中旬,每畝追施氮、磷、鉀複合肥25千克;後期8月中旬、9月中旬結合病蟲防治,每畝噴灑磷酸二氫鉀400克/次。
澆水:返青期保持淺水層,分櫱期濕潤灌溉,苗數達到穗數的80—90%時開始露田和晾田,以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根系下扎生長和壯稈健株。穗分化後澆水並保持淺水層至抽穗揚花期。灌漿成熟期間歇灌溉、乾濕交替。收穫前7天左右斷水。
病蟲害防治:選用抗(耐)病優良品種,合理布局,實行水稻—小麥輪作倒茬、清潔田園、加強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降低病蟲源數量,培育無病蟲害壯苗。使用化學農藥時,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執行NY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合理混用,輪換交替用藥,每種農藥一個生長季節只能使用一次,防止和推遲病蟲害發生和發展。4月下旬,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浸種,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1%,防治水稻秧田病害。7月中旬,用5%井岡黴素水劑100毫升/畝,對水4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水稻紋枯病。7月中旬,用25%殺蟲雙水劑150毫升/畝,對水4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及螟蟲。8月上旬,用50%馬拉硫磷乳油90毫升/畝,對水5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水稻螟蟲。8月上旬,用2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克/畝,對水5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稻瘟病。8月中旬,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5克/畝,對水5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稻飛虱。
(4)收穫與貯藏:實行機械收穫,分品種單收、單曬、專車運輸、專倉貯藏。
(5)生產記錄要求: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
(6)加工:稻穀經過初清除雜→去石→磁選→風選→礱穀→谷糙分離→碾米→精選→色選→拋光→分級→檢驗→計量包裝→檢驗→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