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嘶岩寺

馬嘶岩寺

馬嘶岩寺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坐落於池尾馬山東麓。始創於唐朝中期。寺宇為主座配左右兩側廂房,雙鳳朝凰式結構,占地約1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背靠獅山主峰,面臨深澗;周圍老樹參差,古藤高持;寺後千年古榕,冠若巨傘;寺前深澗皆若蹲若立的巨石,迭壘起伏,形似僧眾聆聽佛法;群石下,有深不見底神秘莫測的“無底洞”;寺左側有狀台駿馬巨石,謂之“石馬嘶風”;寺右旁有深邃狹谷,稱之為“洗缽流泉”。寺院左側,有岩如駿馬嘶內,莊嚴雄偉,因而得名“馬嘶岩寺”。

馬嘶岩寺歷史人文豐富,有不少神奇的傳說。本地諺傳:“靈山拍牒,馬山蓋印”之故,考據大顛卓錫道場,始於馬嘶岩,圓寂潮陽靈山寺,大顛禪風道力,功德不可思議,揚名海內外,始終因緣如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嘶岩寺
  • 始建:唐朝中期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普寧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風貌,歷史,傳說,

簡介

馬嘶岩寺,創於唐朝中期。位於普寧池尾馬山東麓。寺宇為主座配左右兩側廂房,雙鳳朝凰式結構,占地約1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背靠獅山主峰,面臨深澗;周圍老樹參差,古藤高持,穿雲蔽日,鳥語花香;寺後千年古榕,冠若巨傘,覆蓋主座大雄寶殿屋頂,根部神奇地露凸盤旋,宛若群龍護駕;寺前深澗皆若蹲若立的巨石,迭壘起伏,形似僧眾聆聽佛法;群石下,有深不見底神秘莫測的“無底洞”;寺左側有狀台駿馬巨石,謂之“石馬嘶風”;寺右旁有深邃狹谷,清泉於巨石下涓涓流出,源源注入僧廚,革冽清甜,稱之為“洗缽流泉”。佇立寺前,遠眺前方,大南山望天石似通天梯,小北山鐵峰拱繞如屏;近觀岩壑之下,後山水庫浮光曜金,山青水秀,令人心曠神怡。古往今來,馬嘶岩寺沐日月精華,凝山川秀色,幽靜清雅,蔚為壯觀,是佛聖地與攬勝之處。寺院左側,有岩如駿馬嘶內,莊嚴雄偉,因而得名“馬嘶岩寺”。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
馬嘶岩寺創建以來,聲名遠播,香火不絕,吸引著無數遊客。

風貌

歲月推移,古寺歷經滄桑,於今仍巍然屹立,令人懷史遐思,追溯淵源。據傳,此寺建自唐,高僧大顛禪師初創道場,距今已有1200餘年。明嘉靖《潮州府志》載:唐代宗大曆年間,隱逸名士杜竹軒隱居於潮陽戎水都古洞寨(即普寧市池發報鎮馬山一帶地方)時,“繼與大顛談佛法,相得甚歡,為結廬岩前以居之”。現寺記憶體留清乾隆年間陳元德《題大顛馬嘶岩道場》和肖麟趾《馬嘶岩記》兩方石碑及一口1.5米高,雙人抱的生鐵鑄成的大鐘,均記此事;並存留一塊“敕賜馬嘶岩禪寺”匾額,乃為珍貴的考古文物。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
今茲寺庵周圍林蔭環岩老樹,參差蔽日。廟宇主座配左右兩側廂房,按潮汕民居格局稱謂“雙鳳朝凰”是也,大門前有照壁圍拱,開兩側山門,牆體天然岩石砌圍,殿頂建造由清朝中葉名匠何先生(考未詳)設計,用紅毛灰(即水泥,紅毛灰乃舊時我們沒能生產水泥,依賴外國進口故稱之紅毛人貝灰),鋼筋混凝土結構砼成人字型穹頂。據今約一百八十多年不壞,設猜是時西方傳教士建造西洋風格教堂,何先生購其材料,仿其工藝,築造而成,突破中國傳統寺觀土木結構,雕墚弄砌風格,且今研然完整不塌,蓋也潮汕建築土洋結合之發端玄始也。
岩寺座北朝南,背靠馬山發龍入首,逶邐而下,前臨深澗,若蹲若立之巨石,迭壘起伏,似僧眾之聽經,群石下面有深不可測坑洞,地脈通衢,禪人潛身幽澗習坐,蚊蟲不擾,傳為韋馱顯聖,施法斂蚊,護禪所致。寺左流泉潺潺,出於石縫,妙趣環生,清冽甘津注入僧廚,經年不竭,醴泉冬溫夏涼。此地原壤無水,傳大顛飯畢錫杖往地一卓,泉為之出而洗缽,謂為洗缽流泉,寺後一千年古榕,遮天敞日如傘,覆蓋主殿屋頂,根部盤旋若群龍護駕,周遭環境,古木嘉卉,幽陰凜冽,滴綠搖翠。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
觀夫寺後山勢,群峰疊嶂,狀若蛟龍奔擁而至,寺前兩側吐龍入趨平陽,狀如獅象挾砂垂護。漫山楓樹,時序蒼翠,九月金秋氣爽,登高眺望則夕陽西墜,落日餘暉返照,山下湖泊,粼光交映,瀲灩躍彩,水色空明如鏡,倒映金碧輝煌;佇立寺門登眺幽雅,望遠則大南山望天石林髻峰錯落,似登霄雲梯;左側跡近,小北山鐵峰,巒泛綠濤,煙嵐縹緲,拱翰如屏;山清水秀,泉岩憑托,白云為侶。

歷史

扼守廣州至潮汕隘要的普寧市池尾鎮之馬山東麓馬嘶岩寺,為唐朝高僧大顛禪師初創道場。據明嘉靖《潮州府志》記載:唐代宗大曆年間,曾官居都尉隱逸名士杜竹軒,字均甫,居於潮陽縣戎水都古銅寨(即今普寧市池尾馬山周圍),寨在山谷,與馬嘶岩寺相連。 又據清乾隆《普寧縣誌》記載:馬嘶岩寺建自唐大顛祖師,有敕賜"馬山禪寺"碑額,寺右有一石室,深三丈,寬一丈。康熙三十六年(1687年)重修,後毀。乾隆六年(1741年)住持僧源正募化重建。
茲考唐朝天寶元年壬午間,大顛十一歲剃染於潮陽名僧西岩惠照禪師,大曆元年丙午間師三十六歲,受戒而得法於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門下,青原行思禪師和南嶽懷讓禪師二人的嫡傳弟子,湖南南嶽衡山石頭希遷和尚,法券稱之為南華寺曹溪禪宗第四代脈嗣。師於南嶽得法,返粵修禪羅浮山瀑布岩,所謂:宴然寂坐,物相不驚,境不轉心,心能轉境,其性圓湛,無修無證,無念無可,直趨菩提,解脫諸縛,得大無畏,豁然而頓悟物化。行腳雲遊經池尾馬山岩下,見地勢生造自然,內有石室,周遭蒼翠,嶦上山泉,忽滴忽止,峰轉境開,益復軒豁。而觀山勢蕩漾,石奇峭墜。棲息岩中,山鳥而朋,鳴蟲泉韻,雲天在上,古樹茂密,遂築庵卓錫以居,湛湛寂寂,默默元元,恍然世外,蒲團入定,絕塵忘妄,道岸萬分,異跡每每。慨然有遺世之思焉。隱逸名士杜竹軒奇而敬之,繼與大顛叩談佛法,相洽甚歡,遂將糧山施為道場,岩前果樹隴畝,復施為常年香油。今僧設祀木匾於殿右,以志不忘。
唐元和十四年,儒家正統韓愈文公因上疏諫阻憲宗皇帝李純《諫迎佛骨表》,惹怒欲誅未果,繼又遭貶潮州刺史。磋喔“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感嘆一路風塵僕僕,馬不停蹄,沿著舊時官道,蒞潮赴任。到達池尾分為潮汕二道之十字路口,座下白駒嘶鳴不行,韓愈遂占一卦口吟:“白雲崇出岫,綠水抱山流,空見泉開眼,聽經石點頭。”語畢馬停嘶叫,文公下馬探詢山下農人,告知此間岩下有一僧人於此修禪,公駐馬系韁拜靚,今山前歇馬亭,寺旁栓馬石二處景致然也。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
大顛乃南朝陳後主帝裔,隨祖蒞官來潮,故也熟悉中原官語,文公正愁蠻荒話語不識,無人通譯,一見便如他鄉知遇,未曾問禪,先叩鄉風。言辭致意之餘,盛讚大顛“聰明而識道理”,又曰“能外形骸以理自勝”,始過從甚密,後又數書致意互訪,儒佛相融,化敵為友,韓愈不久遷職離潮,登門拜候未果戀戀不捨而留衣作別。後來一代儒宗周敦頤為此因緣賦詩云“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足以資證韓愈後來因大顛對佛教改變態度,此乃佳話不表。考據馬嘶岩寺,於今12O0餘年之久,為普寧己知最古老佛教岩寺。

傳說

披閱《潮州府志》載:清康熙三十六年,潮州游擊陳昇剿鐵山賊寇至此,見岩上韋馱菩薩“穿甲助陣”而凱旋,遂塑韋馱金像,修葺寺宇,並奏請康熙敕賜“馬嘶岩寺”匾,今存石刻拓字而原木匾遺失。
又傳岩前坑底放射毫光異事,掘之得關聖帝君銅像一尊。續添奇韻耳。因嘆古人雅風逸致,渺不可追,脹然歸焉。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
本地諺傳:“靈山拍牒,馬山蓋印”之故,考據大顛卓錫道場,始於馬嘶岩,圓寂潮陽靈山寺,大顛禪風道力,功德不可思議,蒙賜靈山護國禪寺,與潮州府城開元鎮國禪寺並肩媲美,遂成潮邑二大皇封敕賜壯觀道場,揚名海內外,始終因緣如此,觀夫而今靈山禪寺,鐘鼓常鳴,梵唄悠揚,香火壯旺,檀信遍跡海內外,地方政府鄉賢藉此推演人文風俗,旅遊勝景,飲譽惹來黨政要人,名賢豪賈,仕女百姓,薈萃聚匯來朝,禮拜絡繹不絕。馬嘶岩寺與之相比則望塵莫及,箇中原因諸多,鄉人前瞻短視,策劃不力,或也一由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