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納》是2024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利納
- 作者:英格伯格·巴赫曼
-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59481771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馬利納》的主角、亦敘述者是一個女性的“我”,出生在克拉根福,生活在維也納。“我”一心愛慕著住在匈牙利街的鄰居伊萬,卻得不到他的任何回應;與痴心幻想相對的現實,則是“我”與馬利納同住在一個屋檐下。
在伊萬身上,“我”傾注了自己所有的耐心、渴求與熱望,得到的只有冷嘲熱諷、在電話機旁蹲守的無盡等待,直至最後“我”變成了一個十分多餘的人。
理性而現實的馬利納,卻是一個無法在日常中發現美的庸碌者、直接攔截你想法的強權者,“我”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地位處於他之下。“我”熱切渴求的無從實現,想極力擺脫的卻無法脫身,發瘋似乎近在眼前。
除他們之外的世界,是“父親”象徵的充滿暴力的世界。沒有哪裡能成為“我”的容身之地,因為,“這是一堵很古老的牆,一堵很堅固的牆,誰也無法從中逃脫,誰也無法將它破開,牆裡不會傳出任何聲響。”所有幸福的可能都死在今天。
圖書目錄
人物 / 1
第一章 和伊萬在一起是幸福的 / 25
第二章 第三個男人 / 233
第三章 最終的事情 / 320
附 錄 作者年表 / 457
作者簡介
◎作者
英格伯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1926-1973),奧地利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1926年6月25日,出生於奧地利克拉根福的一個教師家庭。
1945年至1950年,先後在因斯布魯克、格拉茨和維也納學習哲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5月,與詩人保羅·策蘭在維也納相識,並秘密相戀。
1953年,獲得“四七社”文學獎。同年,第一本詩集《被緩期的日子》問世,讓她一舉成名。
1953年至1957年,生活在義大利,結識並通過奧地利作家亨策,接觸到義大利和歐洲的音樂劇,使她的文學創作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1950年代後期,她輾轉於義大利和德國,完成廣播劇《曼哈頓的好上帝》。
1960年代初,應邀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一學期詩學講座,其後她的創作重心由詩歌轉向小說。
1961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三十歲》。
1963年後,帶著“死亡形式三部曲”的構想漫遊歐洲。
1965年,再次移居羅馬。
1971年,完成小說《馬利納》的寫作和出版。她在小說集《三十歲》發表到《馬利納》問世間的10年中,對自己“死亡形式三部曲”的構想不停思索。除了1976年出版的未竟之作《弗蘭扎事件》,以及只余殘篇的《范尼·戈德曼的輓歌》,《馬利納》是她“死亡形式三部曲”中生前唯一發表的作品。
1973年10月17日,在公寓因菸頭引發的火災中,不幸於羅馬去世。
◎譯者
董勤文,畢業於復旦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碩士。現主要從事中德同聲傳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