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坑村,位於謝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總面積1.33萬平方米。東與惠州市惠城區企嶺村相鄰,西南與大陂頭村、下石鼓村交界,北與謝禾山村、兵營口村毗鄰,西與黃猄坑村相鄰。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因最早由馬、鐘兩姓人家遷居于山坑,故稱馬鐘坑,後馬、鐘兩姓人丁不旺而逐步遷出,闕姓等遷入,把“鐘”字讀成“公”字,故名馬公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公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謝崗鎮
- 地理位置:謝崗鎮東南部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戎廳。民國期間,屬第三區大同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第七區、第九區南面鄉;1957年12月,屬橋頭區謝崗大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南面生產大隊;1959年10月,屬國營崖山農場;1962年底,屬謝崗人民公社南面生產大隊;1983年8月,屬謝崗區南面鄉;1986年11月,屬東莞市謝崗鎮南面管理區;1999年7月,屬謝崗鎮南面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闕姓,其先祖於清末從福建至遷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4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59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93歲(男)。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人,澳門同胞1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謝崗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蔬菜,以及青梅、沙梨、黃皮等果樹。2015年,村經營仍以農業為主,以種植荔枝、龍眼、黃皮、火龍果為多。2015年,村內有工業企業1家,農莊1個,年銷售額6萬元;組級經濟總收入4.8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南面荔枝、龍眼、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粗葉粄、蘿蔔粄、年糕、湯圓、硬餅、刀麻切。
1976年通電,1988年通電話,2000年初通網際網路,201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15年通自來水。村中有公園1座,籃球場1個。
村內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無存留。
村民信奉天主教,每年聖誕節平安夜,都去東莞教堂祈福。
2011年12月,該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