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是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惠勤。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
- 作者:侯惠勤
- ISBN:9787500484196
- 類別:社科>黨政讀物
- 頁數:767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
- 開本:16開
- 叢書:馬克思主義學術文叢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圖書推薦,書評,撥開籠罩在“意識形態”上的層層迷霧,有厚度,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的批判反思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內信仰的問題以及當代意識形態新走向及其表現。這對我們國家今後的發展都有借鑑作用。
作者簡介
侯恵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哲學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系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點學科負責人。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序 意識形態聚焦當代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導論 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本性、真相及其歷史定位
一 時代的轉換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壓力
二 意識形態研究的學術視野和話語權
三 “曼海姆悖論”和走出意識形態的困境
四 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意蘊和科學內涵
五 馬克思文本解讀的方法論原則(上):文本研究中的意識形態性
六 馬克思文本解讀的方法論原則(下):特殊文本的特殊關係
七 從內在矛盾關係上整體性透視馬克思主義
八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第一章 從天上回到地上: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世界觀歷史觀基礎
第一節 德國古典哲學的哲學革命與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二節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質
第三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
第二章 幻想世界與真實世界: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
第一節 幻想世界中的真實世界
第二節 抽象的個人和現實的個人
第三節 個人主義的幻滅:對施蒂納“唯一者”的批判
第三章 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對一般意識形態的批判
第一節 唯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內在統一: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取向
.第二節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階級基礎及其理論特質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其三大歷史檢驗
第四章 馬克思與西方“馬克思學”
第一節 西方“馬克思學”透視下的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
第二節 西方“馬克思學”透視下的現實社會主義
第三節 西方“馬克思學”透視下的理論社會主義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與實踐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革命本性及其現實意義
第二節 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悲劇及其在當代的意義
第三節 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特色
第六章 意識形態與當代中國的信仰問題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信仰觀與“信仰危機”的爭論
第二節 歷史反思中的意識形態批判
第三節 法治國家與革命意識形態
第四節 關於邪教一類現象的理論思考
第五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仰價值
第七章 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衝突及其表現
第一節 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歷史動力問題與當代意識衝突
第三節 兩種市場經濟觀與兩種改革觀
第四節 當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批判
第五節 “非意識形態化”與西方價值觀的滲透
第六節 “普世價值”的唯心史觀和政治實質
第八章 意識形態變革與話語權
第一節 真理標準大討論和鄧小平理論的確立
第二節 意識形態的當代走向與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
第三節 建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四節 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創業精神上的話語權
第五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黨自身建設話語權的拓展
第六節 科學發展觀與時代發展主題上話語權的拓展
第七節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新飛躍: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代結語 堅持改革開放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參考文獻
術語中英文對照表
後記
圖書推薦
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是一切文明社會中的任何國家都實際存在的一個必要和重要的社會層次或社會領域。而在當今世界特別是在像新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生活中,“意識形態”卻是一個被國內外一些人攪合搞得混亂不堪的話域。某“權威”政治學工具書就片面地斷言,意識形態的“要害是為現狀辯護,因此它是‘虛假意識’”。基於這種意識形態“虛假性”的前提,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在意識形態在威信掃地的同時,意識形態成為貶義詞。值得注意的是,所謂“意識形態虛假論”,還有什麼“意識形淡化論”、“意識形終結論”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論”等論調,在學術界似乎越來越受到“追捧”,以至於一些所謂“主流經濟學家”藉以作為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鼓吹私有化和“民主憲政”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根據”。為了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廓清國內外一些人在意識形態問題上散布層層迷霧,就必須需要正本清源,結合實際,系統闡明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侯惠勤同志的新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以下簡稱“該書”。作者侯惠勤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導,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一書,就是擔當這種理論使命、發揮著這種作用的一部學術力作。
書評
撥開籠罩在“意識形態”上的層層迷霧
我們認為,該書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理論份量,因為它是一部具有五個向度的學術專著:有厚度、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和有高度。
有厚度
不僅僅是指這本書厚達787頁,76萬多字,拿在手裡沉甸甸的,而且講這本書具有厚重的學術含量。在談到對馬克思著作要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解讀時,作者提出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見解,即主要應處理好四大關係:其一、文本和歷史的關係。馬克思認為,歷史是“正本”,是原型、原本、根本,而文本則只是“副本”,是對歷史的闡發和反映。其二、矛盾與範疇的關係。在馬克思文本研究中要注意處理文本範疇和其揭示的歷史現實的矛盾。範疇是各個學科必不可少的基本概念,唯物辯證法的範疇是對客觀事物之間最普遍的矛盾關係的概括和反映。其內容是現實的,而其思維形式和表達形式則是主觀的。現實及其矛盾是思想的源泉,文本範疇是對於現實(矛盾)的觀念把握,其鮮活的本性來自現實本身。其三、主題和話語的關係。主題是特定時代和具體歷史階段提出的主要任務、展現其主要矛盾和面臨的主要挑戰。對時代主題能否及時回應和回應的正確程度,決定一個國家、政黨及領袖人物的歷史地位,也決定了其所擁有的話語權。其四、詞句和精神實質的關係。精神實質體現了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觀點,因而是連貫、完整和深刻的,而詞句的“能指”和“所指”雖然從一定的側面都力圖表達精神實質,但不能與之直接等同。在談到對馬克思的著作解讀中,我們通常會遇到幾類典型情況:一是一詞多義。這種情況我們在馬克思文本、尤其是早期文本里經常遇到,諸如“勞動”、“分工”、“私有制”、“市民社會”等等,都曾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過。二是多詞一義。多詞一義表現了馬克思在真理求索中思想觀點形成的集焦過程,也反映了馬克思的某種思想觀點從萌芽、提出到成熟的歷程。因而,這主要集中在一些核心概念的形成上。如馬克思先後用“實物關係”(《神聖家族》)、“交往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生產關係”(《哲學的貧困》)來概括歷史過程中的基礎性社會經濟關係。三是詞不盡意。即為一些語詞的具體語境(所指)所難以引申的意蘊(能指),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異化”和“意識形態”概念了。
有廣度
該書既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的三層內涵(統治階級意識、革命意識和“虛假意識”)的科學分析為理論起點,又涉及到對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思想,以及對施蒂納個人主義觀點的辯證批判;既涉及到對西方學者扭曲意識形態的批判,又涉及到對“西方馬克思學”的相關研究;既涉及到對當代中國信仰問題的分析,又涉及到對所謂“普世價值”的剖析。作者以堅定的理論立場、思辨的哲學智慧和閃光思想語言為基礎,縱橫捭闔,揮斥指點,激濁揚清。由於作者豐厚理論內功和豐富的社會閱歷,使其著作不僅具有思想的深度,而且有宏大的歷史視野。他縱觀160多年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從中汲取豐富的理論營養;他放眼90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從中獲得現實的力量。加上,有著長達20餘年的寫作過程,使這本書具有歷史、現實和未來的三度的廣闊視角。由此既能夠用現實觀照未來,也能夠用歷史觀照當代。例如,該書專門分析了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悲劇及其在當代的意義。他指出,我們的世界正處在新世紀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雖然暫時還缺乏準確的概念去把握,但是人們已經普遍地感受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和世界秩序正在來臨。馬克思主義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果,我們不能把這兩個“前所未有”統一起來,那么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兩種極端態度(“過時論”和“固守論”),就會又一次撕裂著馬克思主義隊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不僅決定著自身的歷史形象和中國的未來發展,而且關係到馬克思主義的前途命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方面,第二國際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為我們留下了永遠應當記取的歷史教訓。因為他們是時代轉化中的落伍者,不懂得辯證法也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性及其所具有的“革命的”、“實踐批判的”精神。
有深度
該書不僅視角開闊,而且對一些重要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和全面的把握。該書認為,當今世界的基本格局是“西強東弱”,長期共存共處於一個地球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由於這兩種社會形態在制度構架、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上的異質性,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在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等各方面的交往、碰撞和鬥爭在所難免。在同西方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過程中,為了爭奪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就要做到三點:一是“同中述異”;二是“異中求同”;三是要擁有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如何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該書進行了深度思考,並且嘗試性地作出了以下概括:堅持“勞動優先”,反對私有產權崇拜;堅持“人民至上”,反對個人第一;堅持“共同富裕”,反對市場崇拜;堅持“形式平等與事實平等的統一”,反對形式平等崇拜;堅持“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反對抽象個性崇拜。這些概括觀點鮮明,內容深刻。它是對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體現了當代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趨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的黨性和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是時代性、先進性、革命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一。
有力度
該書因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想精髓,因此其中也貫穿著辯證思維的“革命的批判”精神。該書對於“普世價值”的批判,不是糾纏於枝節問題,而是直指要害、一語中的。並指出:我們批判的“普世價值”,有著明確的本質界定。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從理論上看,“普世價值”以消解共產主義理想、確立資本主義不可超越為前提,其立腳點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及其制度架構是歷史的終點,人類在這方面將不可能再有真正的進步和突破;二是從實踐上看,“普世價值”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完全割裂中國改革開放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間的內在聯繫,力圖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引導到“回歸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引導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這種一針見血的革命的、批判的態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則性、徹底性和戰鬥性。
有高度
該書始終站在時代的高度來看待意識形態問題,從而能夠深刻把握意識形態的基本矛盾關係:(1)意識形態的排他性與包容性關係上的突破與挑戰。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式,是通過不斷地對是非、善惡、美醜進行涇渭分明的區分,使自身的價值得以彰顯,從而獲得廣泛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旗幟鮮明理所當然,模糊界限就意味著消亡;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能是自我封閉的僵化體系,它不僅要從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同時也必須從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中吸取營養。在這一新認識基礎上,我們又必須面對兩大新挑戰:一是在涵蓋全部優秀文化成果的龐大體系中如何體現“核心”價值?二是當我們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個原則時,其批判性原則就必然遭遇新挑戰。(2)意識形態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關係上的突破與挑戰。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歷來凸顯其科學性特徵,強調依靠理論的徹底性說服人,依靠真理的力量打動人。意識形態作為制度化體系化的思想,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而作用機理是情感認同,真理性認識也要通過調動激情的方式才能奏效。(3)意識形態的集團性話語與個體性、普適性話語關係上的突破與挑戰。意識形態本質上是階級性、集團性的話語,它並不是從個人從生活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其本質要求是自覺性的思想理論“灌輸”。另一方面,意識形態雖然實際上是一定階級的或利益集團的觀念表達,然而其最具滲透力和影響力的方式卻是讓思想穿上“普遍性”外衣,才能獲得更廣泛的認同。(4)意識形態的先進性和大眾性關係上的突破與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適應人民民眾對於先進文化的需求而提出的,目的在於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因而它必須體現時代潮流、時代精神和時代發展,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先進性。同時,意識形態要滲透到社會生活,成為社會的“黏合劑”和“混凝土”,必須具有大眾性和廣泛性。
應該說,該書上述五個向度上特點和特色,是通過全書富有尖銳的現實性兼有高度的思辨性的研究主題、鮮明堅定的理論立場、條分縷析的邏輯論證和睿智閃光的話語表述,而體現出來綜合性的學術特徵。該書從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歷史和邏輯的統一上,有理有據回應了國內外一些人對於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種種歪曲和責難,即它以一個重大理論難題的有效破解,同時對籠罩其上的層層迷霧的撥開,而達到了作者寫作這部專著的基本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推倒了“非意識形態化”的馬克思學根據,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建構當代中國的富有活力的意識形態陣地提供理論支撐。當然,同任何一部有份量專著一樣,該書也許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儘管該書通篇貫穿了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但是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書中沒有正面和直接闡述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階級分析方法同考察意識形態問題的內在聯繫,而缺少這種思想視角和理論分析,往往難以講清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些理論和實踐的難題。但這畢竟瑕不掩瑜。總之,這是一部深入辨析和系統闡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精品力作。該書為在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之時,表達了作者的不少新視角、新觀點和新思想。當我們認真閱讀該書和隨同作者一道思考,就會深受其教益和啟迪。 (本文作者:李崇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博導;辛向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 教授 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