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圍繞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展開思想性研究、學理性分析和實踐性論證,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資源,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關於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進行理論前提批判;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通過對政治解放條件下市民社會中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分析,對虛幻共同體的現代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的批判,對“偶然的個人”與共同體分裂的現實根據——資本邏輯的批判,逐層遞進探尋現代社會個人與共同體矛盾產生的根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克服現代社會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馬克思哲學的重大主題 第二章 馬克思對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論前提批判 第三章 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論演進與理論內涵 第四章 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五章 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蘊 |
創作背景
個人與共同體的關係問題在馬克思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克服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是馬克思哲學的重大主題。這一問題在哲學史上一直存在並延續著,卻始終處於研究的困境之中。馬克思在對前人思想的研究基礎上,繼承、延續和深化關於這個問題的探索,尋求個人與共同體矛盾的辯證和解。馬克思關於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研究,貫注著馬克思對人類命運和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蘊涵著馬克思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是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現實矛盾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為當代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前提性反思。基於此,《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思想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馬克思關於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解建立在對前人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前提批判的基礎上,他將個人與共同體關係問題放到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這三個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來源中。
康德、
黑格爾和
費爾巴哈在道德、精神和意識領域完成個人與共同體的統一;
亞當·斯密和
大衛·李嘉圖站在資產階級個人立場上,對個人與共同體關係在物質利益層面進行闡發;
傅立葉、
歐文和
聖西門則在現有的資本主義物質關係基礎上,試圖以非實踐、非革命的改良措施解決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馬克思通過揭示他們關於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論前提的局限性,形成了自己對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的理解,以尋求個人與共同體矛盾的辯證和解。馬克思指出,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憑藉抽象的思辨和非實踐的空想,而要在物質關係的現實領域,通過現實個人的實踐活動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以現實的實踐活動擊破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壁壘,彌合現代社會個人與共同體的分裂。
②馬克思旨在克服個人與共同體的兩極對立,實現二者矛盾的辯證和解。馬克思認為個人與共同體是人的現實存在的兩個辯證維度,人既有個體性,又有共同性。個人與共同體的分裂是撕裂了人的統一。馬克思主張在人的社會關係本質上理解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關係,將個人與共同體關係問題嵌入人的歷史發展中進行闡發,馬克思在社會關係的層面具體分析了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邏輯演進,揭示了個人與共同體關係變化的現實根源。馬克思主張通過共產主義運動積極揚棄私有財產,消滅分工和私有制,重建個人所有制,實現對個人與共同體矛盾的超越,同時以“關係理性”揚棄主客觀理性,確立“相互關係中的個人”,實現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統一。
③當代社會是多元並存、兼容並包的集合體,其中多種矛盾與衝突交織在一起。生活世界統一性和共同體的道德價值體系被個人的物質欲望、切身利益、任意和激情攪亂,個人主體性的“對象性”邏輯和“同一化”“總體化”趨勢使個人和共同體的一致性受到劇烈衝擊。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和分裂是當代社會發展中無法迴避的現實焦點問題。馬克思關於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研究,是人們理解和剖析當代社會問題的重要理論資源,為人們解決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前提性反思。馬克思從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關係出發,實現了他對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的雙重超越,實現個人與共同體的辯證統一,這對解決當代個人與共同體的矛盾具有深刻啟示。人們以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為核心,對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進行了反思,主要批判了個人主體性的“對象性”邏輯和“同一性”“總體化”趨勢,主張以“關係理性”破解實體性思維,確立“為他人的主體存在”,解決當代社會深層對立的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為現代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前提性反思。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馮珊,1990年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本碩博就讀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