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二元帥府

馬二元帥府

馬二元帥府位於貴州貞豐縣城東北角的鳳山腳下,府坐東向西,由四廳六廂三院組成,自高而低,重重疊進。貴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二元帥府
  • 地點:貴州貞豐縣城
  • 時間:1982年2月
  • 地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歷史由來,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前有演武廳,後有炮房箭道,建築均為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或穿斗式。大門及正廳系圓拱。第一院正廳門楣上原有"元帥府"大匾一塊,今已不存。花廳、正廳、議事廳均屬單檐,小格花窗,浮雕欄額。院壩鋪方塊青石、設有花壇。同治十年 (1871),清軍何世華部攻占貞豐州城。"帥府"復為武衙門。民國初年,攻為劉公祠(貴州督軍劉顯世之父劉宣禮之生祠、帶有軍隊駐紮)。民國29年 (1940年)以後作為貞豐中學校舍。很多建築雖被改造,但整個平面布局未改變。原建築現存花廳、兩廂和三個院壩。

歷史由來

真名叫馬仲(又名馬斯俊),盤縣大河鋪人。清鹹豐八年(1858年)冬月初八,參加了普安廳大河鋪張凌翔、馬河圖為首的回民起義。起義軍命名為“反清起義軍”,軍旗白色,史稱“白旗起義”。馬仲就是這支起義軍中最早的著名將領之一。鹹豐九年十一月,白旗軍首戰攻下新城(興仁)後,繼向安龍、興義、貞豐三地分兵進擊。馬河圖、馬仲等率領三千起義軍進軍貞豐,貞豐知州葉華春調者相、魯貢、左家屯等地團練率部共6000餘眾會集龍場、防堵義軍。義軍只一夜功夫就攻下了龍場,擊斃左家屯團首左金芳和者相團首劉濟民並殲滅數百名團丁;第二天旋即進攻王家屯,馬仲率500白旗軍全殲守敵400餘人,占領了王家屯。在與清兵交戰的同時,馬仲派員以“回回扛白旗,聯絡漢、苗、夷”的多民族團結的政治主張收附了苗族首領田洪貴田太祥父子的500餘苗兵加入了白旗軍;一時間,縣境內漢、苗、布依各族青壯年往投者甚眾,白旗軍軍威大振,士氣大增,浩浩蕩蕩,直逼貞城。貞豐知州率千餘清兵出城拒敵,雙方對攻激戰,相持月余。

歷史沿革

初,白旗軍攻打貞豐,於臘月十四日晚聯絡城中內應張西齋,用土製地雷轟開城門,但因地形不熟,加之守軍李輔廷拚死迎阻,進城後的白旗軍不得已收兵退出暫扎城外,並堅壁清野,圍城三月,致使固守孤城的官兵彈盡糧絕,不得不“以木柴伐薪,殺戰馬,食死屍以充飢”;城內守軍人心惶惶,戰鬥力銳減。次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白旗軍從後坡翻牆入城,殺死哨兵,打開城門,大隊人馬殺進城內,官兵抵敵不支,望風逃竄。知州蔣立柄吞金自殺,其全家三十餘口於州衙大堂上用黑火藥自焚,悉數燒死。武舉李輔廷亦逃進武廟自刎身亡,其餘官員權紳有的自殺,有的出逃,不計一天時間,白旗軍即全部占領貞豐城。
白旗軍進駐貞豐後,任馬仲為元帥,改“游擊署”為“元帥府”,(“馬二元帥府”就此得名)。貞豐成為了盤八白旗起義軍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
馬二元帥府馬二元帥府
白旗軍以貞豐為根據地,東出望謨,南發冊亨,西占興義,北收永寧,整個黔西南八個州縣城鎮皆為義軍所占,鄰近府廳州縣部分城鎮亦相繼被攻。白旗軍勢力迅速發展至十萬之眾。清廷聞之大震,即派貴州巡撫張亮基、總兵羅孝連督發各地官軍迅速抵貞,“限期剿滅叛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圍剿”與“反圍剿”鬥爭中,馬仲率領指揮的白旗軍與官兵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固守貞豐十載,擁據盤屬九州,擊斃祝守備,趕走袁知府。貴州巡撫張亮基和總兵羅孝連也因在與白旗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戰績不佳而被清廷冠以“剿辦不力,坐視賊成,致為賊敗,大挫軍威”的罪名獲咎,一個被撤職查辦,一個被革職解京。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馬仲率白旗軍一部攻打興義失敗後,退守貞豐。十一月九日,清軍攻城,早已暗中降敵的起義軍首領楊九安佯敗入城,當晚,清軍聯絡楊九安、田太祥等叛徒於城中放火內應,砍開東門,大隊官軍攻入城中,馬仲率部奮戰,突圍西門,行至教場壩時,遭伏兵和追兵前後夾擊,傷亡慘重。馬仲英勇殺敵,全身受傷,突圍逃生,至死不降。終因寡不敵眾,於郊外十里之外的馬槽龍潭蒙難,死時圓睜雙眼,似示“死不瞑目”。
長達十四年之久的“白旗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在貞豐、黔西南乃至整個貴州省的歷史上,“馬二元帥”及其領導的白旗軍將士們英勇鬥爭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