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固村屬平定縣岔口鄉管轄,位於岔口鄉西北方,西與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孔南莊村相鄰、北連盂縣仙人鄉。距鄉政府所在地5.5公里,位於平定縣城北部約42公里處。全村以農業為基礎,總人口共280餘戶,697人,土地面積172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上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平定縣岔口鄉
- 地理位置:平定縣岔口鄉西北方向約9公里處
- 面積:19.5 km
- 電話區號:0353
- 郵政編碼:045200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697人
- 著名景點:崇慈寺
- 車牌代碼:晉C
- 方言:陽泉話
簡介,文物古蹟,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村名傳說,姓氏由來,地圖信息,
簡介
馬上固村屬平定縣岔口鄉管轄,位於岔口鄉西北方,西與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孔南莊村相鄰、北連盂縣仙人鄉。距鄉政府所在地5.5公里,位於平定縣城北部約42公里處。全村以農業為基礎,總人口共280餘戶,697人,土地面積1720畝。
文物古蹟
村裡有古寺廟一座,名為崇慈寺,興建並歷次重修於宋至道光975年。古寺廟保存有較完整的鐘鼓樓,院內有金身觀音一座,石雕老鱉一個,上百年松樹一棵。
地理環境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該地自古依山傍水,村內有明顯河道,河谷5米見寬,今已經乾涸。周邊耕地,梯田環繞,當地農戶以玉米、粟、黍等傳統種植作物及畜牧為生。
歷史文化
村名傳說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據有關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於金初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36—1795),歷經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達六百餘年。移民次數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其中兵淋設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次數達10次之多,規模最大,移民量達80萬以上。
父子並稱為馬上皇帝的莫過於盛唐李淵、李世民。相傳太原起兵之時,在今天陽泉名叫獅腦山的腳下,水土適宜,為李氏家族供應好馬良駒,一統盛世之後,天子賜姓“馬”,村名始為“馬上村”。
本地地形峰巒疊嶂,就像天然屏障護佑著腳下的山崗丘陵綿延不絕,雖然也是漫山岩石被千萬年風雨剝蝕、洪水沖涮,溝深壑大、岩石壁裸,卻有小泉潺浣涌流,清水宜人,有來處無去處。更讓人驚異的是天然一塊大石頭橫亘眼前,踩石而過,一個小土崗,崗上自然生成數不清的土人土馬雄赳赳氣昂昂護衛著這方水土。
馬姓人家搭房建屋,刨坡成地,舀泉水煮飯,靠種地養馬為生,葉茂盛於谷地,歷經幾代辛勤耕耘,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騾馬成群,當地村民過上勤勞而寬裕的日子。
天有不測風雲。某天,一匹小馬駒落生就與眾不同,氣宇軒昂,有飛龍之貌,人見人愛,誰看誰夸,給馬姓人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歡樂。他們卻不知道,這就是世所妹重立罕見的神獸-龍駒馬,更不知道大禍已經臨頭。
一年之後,龍駒馬一聲長嘯,普天之下所有的馬聞聲而驚,無論是皇城相府,還是荒郊野外,但凡是馬紛紛應聲而跪,當地和風細雨,人壽年豐,百姓無不拜服。
如此天降異象,怎能不驚動朝廷,尋聲而查,深藏於群山之中的馬家,這一次卻沒有得到群山的庇護,因私藏龍駒馬不報獲罪皇家,滿門抄斬,龍駒馬亦葬身於此地。皇帝為封此異象,改名《馬上“固”》村,通禁“錮”之意,至今此地尚能見到河谷兩岸大量千年沖刷演變的怪石,傳為龍駒馬開闢山泉,順風送水,滋養此間山川,更有神秘古洞,受世人供奉。
傳說從美麗開始,以慘烈結束。在1993年修建鑫源礦用設備廠的時候,挖地基挖出來一口直徑50厘米厚鴉想2厘米的大鐵鍋和一些鈴鐺,之後,有村民在一個叫上墳的地方修建房屋時,也挖出來大量的破磚碎瓦和其他建築殘片,這些如今已不知去向的殘物,曾經用蒼涼的印跡告訴我們這裡在很久以前的確有人海微櫻群居住。傳說雖然虛化,卻也不是空穴來風,這大概就是馬上固村人口口相傳的村子緣起和村名由來的一縷煙雲。
姓氏由來
現在的馬上固村有280多戶人家,其中超過200戶的人家姓王,他們共有的老照組酷記祖王信據說就是從洪洞老槐樹下來的,和他同來的還有他的翟姓表兄弟。一說他們是在元朝來的,又一說他們是明朝洪武年間老槐樹下大移民時來的,然而備熱敬盼本地“崇慈寺”始建於宋朝,又為王姓人家的由來增添了神秘色彩。
從王家後人收藏的祖宗案所列代代相傳的王氏先祖乘頌故輩分來推測,明朝洪武年間的說法似乎更準確一些。老祖王信兩兄弟來到這裡,看見荒山野坡上有層層荒蕪了的梯田,村南泉水旁邊也有倒塌的房屋,覺得這裡的山水土地可以養育人家,就留了下來。
據有關資料記載,洪洞大槐村移民,多來自太原、平陽、澤、潞、遼、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縣。移民流向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蘇、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而後輾轉遷徙,播向神州大地。當年王信兩兄弟來自何處,曾經輾轉過多少地方,為何最終選擇馬上固作為久居之地,村人也不得而知,不過當地風調雨順,旱澇保收卻被世人傳誦。
馬上固村的歷史文化大都和廟宇神靈有關,聽起來雖然離奇,卻絲絲縷縷瀰漫著馬上固幾百年來的生活履痕。而這正是以國權、神權和族權三權合一凝結而成的村落宗族文化在他們日積月累的生活中烙下的深深印記。
傳說從美麗開始,以慘烈結束。在1993年修建鑫源礦用設備廠的時候,挖地基挖出來一口直徑50厘米厚2厘米的大鐵鍋和一些鈴鐺,之後,有村民在一個叫上墳的地方修建房屋時,也挖出來大量的破磚碎瓦和其他建築殘片,這些如今已不知去向的殘物,曾經用蒼涼的印跡告訴我們這裡在很久以前的確有人群居住。傳說雖然虛化,卻也不是空穴來風,這大概就是馬上固村人口口相傳的村子緣起和村名由來的一縷煙雲。
姓氏由來
現在的馬上固村有280多戶人家,其中超過200戶的人家姓王,他們共有的老祖王信據說就是從洪洞老槐樹下來的,和他同來的還有他的翟姓表兄弟。一說他們是在元朝來的,又一說他們是明朝洪武年間老槐樹下大移民時來的,然而本地“崇慈寺”始建於宋朝,又為王姓人家的由來增添了神秘色彩。
從王家後人收藏的祖宗案所列代代相傳的王氏先祖輩分來推測,明朝洪武年間的說法似乎更準確一些。老祖王信兩兄弟來到這裡,看見荒山野坡上有層層荒蕪了的梯田,村南泉水旁邊也有倒塌的房屋,覺得這裡的山水土地可以養育人家,就留了下來。
據有關資料記載,洪洞大槐村移民,多來自太原、平陽、澤、潞、遼、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縣。移民流向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蘇、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而後輾轉遷徙,播向神州大地。當年王信兩兄弟來自何處,曾經輾轉過多少地方,為何最終選擇馬上固作為久居之地,村人也不得而知,不過當地風調雨順,旱澇保收卻被世人傳誦。
馬上固村的歷史文化大都和廟宇神靈有關,聽起來雖然離奇,卻絲絲縷縷瀰漫著馬上固幾百年來的生活履痕。而這正是以國權、神權和族權三權合一凝結而成的村落宗族文化在他們日積月累的生活中烙下的深深印記。
地圖信息
地址:陽泉市平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