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馬丁烏斯·威廉·拜耶林克)

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

馬丁烏斯·威廉·拜耶林克一般指本詞條

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1851.3.16-1931.1.1),荷蘭微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病毒學的開創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
  • 外文名: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
  • 國籍荷蘭
  • 出生日期:1851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1931年1月1日
  • 職業:微生物學家,植物學家
簡介,成就,病毒的最終發現,其它,

簡介

拜耶林克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就讀於代爾夫特技術學院,1872年獲得化學工程師學位。1877年獲得萊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之後成為瓦赫寧根農業學校(現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一名微生物專業教師,1895年來到代爾夫特技術學院(現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為微生物學教授,研究農業微生物學和工業微生物學,在生物學領域作出了根本性的發現。
1895年在菸草花葉病的研究中,發現病株汁液通過張伯蘭細菌濾器後仇能佛撼致病物質中不可能有細菌存在。他把此致病物質稱作“傳染活液”,後稱為過濾性病毒,從而漸漸發展成具有現代涵義的病毒(virus)一詞。
1931年(79歲)逝世於荷蘭海爾德蘭省。

成就

病毒的最終發現

1886年,在荷蘭工作的德國人麥爾(Mayer)把患有花葉病的菸草植株的葉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菸草的葉脈中,能引起花葉病,證明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通過對葉子和土壤的分析,麥爾指出菸草花葉病是由細菌引起的。
1892年,俄國的伊萬諾夫斯基(Ivanovski)重複了麥爾的試驗,證實了麥爾所看到的現象,而且進一步發現,患病菸草植株的葉片汁液,通過細菌過濾器後,還能引發健康的菸草植株發生花葉病。這種現象起碼可以說明,致病的病原體不是細菌,但伊萬諾夫斯基將其解釋為是由於細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細菌致病說的極盛時代,伊萬諾夫斯基未能做進一步的思考,從而錯失了一次獲得重大發現的機會。
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拜耶林克(Beijerinck)同樣證實了麥爾的觀察結果,並同伊萬諾夫斯基一樣,發現菸草花葉病病原能夠通過細菌過濾器。但拜耶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菸草花葉病株的汁液置於瓊脂凝膠塊的表面,發現感染菸草花葉病的物質在凝膠中以適度的速度擴散,而細菌仍滯留於瓊脂的表面。
從這些實驗結果,拜耶林克指出,引起菸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有三個特點:1,能通過細菌過濾器;2,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繁殖;3,在體外非生命物質中不能生長。根據這幾個特點他提出這種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拜耶林克的成就或許不公平地被同時代的羅伯特·科赫路易斯·巴斯德掩蓋了,因為與他們不同,拜耶林克沒研究過人類疾病。

其它

研究領域:氮循環、化能生物學、病毒學、硫酸鹽還原菌、細菌培養
研究機構: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微生物學(創辦人)
獲獎:列文虎克獎(1905)
拜耶林克也發現了氮氣轉化為植物所能夠吸收的銨離子的過程──固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附於某些品種植物(莢果)的根部上的細菌為其提供養分,是植物與細菌之間的共生的典型例子,也對維持泥土肥沃起著關鍵作用。
拜耶林克發現了通過還原硫酸鹽進行缺氧呼吸的細菌,他認識到細菌能夠以硫酸鹽代替氧氣作為最終電子受體。這個發現深遠地影響到我們現時對生物地質化學循環的認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