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炭疽病

香蕉炭疽病

香蕉炭疽病(Calletotrichum musae)又稱黑腐病,熟果腐爛病,各蕉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果實,貯運期間發病最為嚴重,損失很大。香蕉炭疽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蕉區。此病在蕉園的花果期就開始發生,但在貯藏運輸期間為害最烈,造成很大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蕉炭疽
  • 別名:黑腐病,熟果腐爛病
  • 病原中文名:香蕉炭疽病
  •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chum musae(Berk.etCurt)v. Arx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原類型:菌類
  • 主要危害作物:香蕉
  • 主要為害部位:果實
  • 分布:世界各蕉區
疾病症狀,病原特徵,分級標準,發病機理,傳播渠道,防治方法,

疾病症狀

本病屬真菌性病害,由香蕉刺盤孢菌引起。果實被侵染後,在成熟果實的果柄和表皮上出現褐色圓形小斑點,然後逐漸擴展並相互連結成不規則形的大斑點,2~3天內整個果實變黑腐爛,病部上著生許多粉紅色粘狀物。未成熟的果實其病斑明顯凹陷。外緣呈水漬狀,中部常縱裂,露出果肉。果柄和果軸上的病斑為不規則形,嚴重時變黑乾縮或腐爛,表面著生許多紅色小點,即病原物。

病原特徵

香蕉炭疽病的病原菌稱為香蕉盤長孢(Gloeosporium musarum Cooke et Mass),屬半知菌亞門。在自然條件下,病菌只產生無性階段,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單孢,聚一起時呈粉紅色。香蕉炭疽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在果上病害發展最適溫度為32℃。在病斑上產生的粉紅色粘質團,是由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組成。分生孢子盤扁球形,無剛毛。分生孢子梗短桿狀,無色,不分枝,分生孢子橢圓形,兩端鈍圓,單胞,無色。
香蕉炭疽病香蕉炭疽病

分級標準

0級:無病
1級:葉片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積占果和葉面積約1/16;
2級:較多病斑,病斑面積占果和葉面積約1/8;
3級:病斑面積占果和葉面積約1/4,或病斑在葉基部1/2內的主脈上;
4級:病斑面積占果和葉面積約1/2,或葉病斑在葉基部;或芽期出現病斑
5級:病斑面積占果和葉面積約3/4,或葉片嚴重畸形,或掉葉,或芽枯死
炭疽病病斑分類標準:
急性擴展型病斑:病斑水漬狀,暗綠色,邊緣不明顯。
慢性擴展型病斑:病斑圓形或不規則,邊緣明顯,邊緣深褐色,中央淡褐色;在老葉表現小紅點或圓錐斑。

發病機理

香蕉炭疽病的初次侵染源是帶病的蕉樹。蕉樹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由風雨或昆蟲傳播到青果上,在有水滴的情況下發芽侵入果皮。最初病菌在果皮內發育得很慢,一直到果實將近成熟,特別是成熟後才迅速發育生長,在果上產生病斑。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香蕉炭疽病香蕉炭疽病
此病菌可侵染蕉類各個品種,以香蕉受害最重,大蕉次之,龍芽蕉受害較輕。果皮薄的品種較果皮厚的品種容易感病。果實含糖量在決定感病性中起重要作用:含糖分較高的品種較含糖分低的品種容易感病;果實含糖量與病斑大小和擴展期長短成正相關。

傳播渠道

此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田間病株上越冬。翌年從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孢子遇濕發芽,侵入寄主幼嫩器官。在綠果上常以附著胞或菌絲體潛伏在嫩果皮內,在果實成熟時才表現症狀和產孢。在貯運期借病果與健果接觸傳播。熟果被病菌侵染後,病害發展迅速。高濕和高溫適於本病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種高產、優質的抗病品種和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植株生勢,提高抗病力;
搞好蕉園衛,及時清除和燒毀病花、病軸和病果,並在結果始期進行套袋,可減少病菌侵染;
適時采果,當果實成熟度達七、八成時采果最好,過熟採收易感病。采果以晴天進行為宜,切忌雨天采果。在采果、包裝、貯運過程中要儘量減少或避免果皮機械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