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 基部木質化, 多分枝, 高40~150厘米, 基部近四棱形, 上部鈍四棱形, 具淺槽, 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 長2.5~7厘米, 寬2.1~4.7厘米, 先端鈍至銳尖, 基部心形至
截形, 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 草質, 上面黃綠色, 被極短硬毛, 下面略發白, 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 側脈3~4對, 斜上升, 在上面微凹陷, 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 細弱。花序為聚傘狀, 下部的腋生, 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
圓錐花序,
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
苞葉葉狀, 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 苞片、
小苞片鑽形, 細小。
花萼花時管狀, 長約6毫米, 徑1.2毫米, 外被白色短柔毛, 內面僅
萼齒被疏硬毛, 齒錐形, 長1.5~2毫米, 後齒較長, 花後花萼增大戍瓮狀, 縱肋十分清晰。
花冠白色, 下唇有紫點, 外被白色柔毛, 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 長約7.5毫米, 冠筒極細, 徑約0.3毫米, 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 冠檐二唇形, 上唇短, 長約2毫米, 寬約3毫米, 先端具淺凹, 下唇3裂, 中裂片近圓形, 長約3毫米, 寬約4毫米, 基部心形, 邊緣具粗牙齒, 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 花絲扁平, 無毛。花柱線形, 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 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 幾三棱狀, 灰褐色, 長約1.7毫米, 徑約1毫米。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香荊芥 香荊芥](/img/5/330/gMiJWM0YjYhRWZiZmYmRDN2YjZhJTYmhjMwIDOwY2M3MTMxQmY0MW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生長環境
荊芥人工栽培對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要求不嚴, 適合我國南北各地栽培, 春、夏、秋季均可播種, 北方以春播為主。田間生長喜溫暖、濕潤氣候。忌旱, 怕澇, 不宜連作。種子壽命一般1年。
分布範圍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 主要產於江蘇、浙江、河北、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地。
主要價值
荊芥中化學成分主要有揮髮油及黃酮類化合物, 其莖葉部分揮髮油含量最高。荊芥內酯可通過抑制神經中樞系統, 降低發熱模型大鼠體溫, 具有明顯的發汗、解熱作用;荊芥揮髮油能夠升高致痛模型動物痛閾值、減少扭體次數, 達到抗炎、鎮痛作用, 臨床中常用於治療肛腸類疾病;荊芥中有效成分通過抑制相關致炎因子含量、縮短其細胞生長周期, 發揮抗菌、抗病毒作用;荊芥穗與其他中藥配伍製成的複方製劑對治療經間期出血具有明顯療效。
栽培技術
1 土壤選擇
應選擇地勢平坦, 肥沃, 通氣良好壤土、沙質壤土、兩合土, 同時要選擇無蒙蔽物, 向陽, 灌溉方便, 排水良好的地塊。同時, 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和灌溉用水以及周邊空氣品質要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1.1 耕作
要深耕細耙, 一般耕深達30cm左右, 耕耙後作畦, 北方做平畦, 南方做高畦, 畦寬100~130cm。以利灌溉和排水。
1.2 施肥
荊芥種植密度較高, 生長期追肥不便, 應以基肥為主, 667m施優質有機肥3000kg以上, 餅肥70~80kg, 複合肥25~30kg。禁用硝態氮肥和城市垃圾, 以免影響品質。基肥撒於地面, 再進行深耕。
1.3 播前造墒
為提高種子發芽率, 作畦後播種前灌溉造墒, 待乾爽後淺翻, 同時撒入3%辛硫磷顆粒劑, 防地下害蟲危害種子和幼苗。同時要耙勻耙細, 達到“實、平、細”。
2 品種選擇
一般菜用主要品種有尖葉和圓葉品種。藥用品種類型較多。菜用尖葉品種株型高, 圓葉品種矮, 但葉肥大, 脆嫩, 品質好。故多選用圓葉品種。
3 播種
3.1 播前種子處理
首先要篩選種子, 揀出種子雜質和破損種子, 保證純度和發芽率。其次, 浸種, 將篩選好的種子用水浸12~24小時, 然後撈出至通風乾燥處晾乾。因荊芥種子小, 為使種子播勻, 浸種後種子晾乾摻細土, 種子與細土比例3:1, 拌勻後進行播種。667m用種1kg左右。
3.2 拌種方法
順畦開溝, 溝距35cm, 深5cm左右, 然後將種子拌勻撒入溝內。也可以採用高壟栽培。播後, 蓋土3cm左右, 用腳踏實, 使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 以利吸水萌發, 加速出芽。腳踏後用鐵耙耬平。播後澆水, 保持窪面濕潤, 以利出苗, 地溫18℃以下, 需10~15天出苗。20~25℃, 一周左右出苗, 出苗後還要保持濕潤。
4 田間管理技術
4.1 播期
春播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出苗5~7cm高時間苗, 苗高15cm移栽。
4.2 定植方式
移栽按行距35cm左右, 株距20cm定植, 每穴2~3株, 栽後覆土壓根, 並澆定根水。
4.3 灌水
適時澆水, 保持土壤濕潤, 雨季排水防積水。
4.4 追肥
小苗期結合中耕除草後, 每667m追腐熟人糞尿500~1000kg左右, 或每次追尿素或硫酸銨10kg。以後每次採收後, 追人糞尿1500kg, 或尿素15~20kg。及時除草, 適時中耕培土, 結合中耕培土667m施廄肥1000kg, 三元複合肥30kg, 夏季初秋要遮陽40%~50%。並經常澆水或向葉面噴水。冬春季也可用大、中棚栽培。但需要補光, 使光照延長至14小時, 以利提高產量和品質。
5 採收
荊芥苗高15~20cm時, 開始採收嫩莖葉, 以後1~2周採收一次, 採摘後趁鮮上市。
6 荊芥的病害防治
6.1 立枯病
發病初期莖基部變褐, 後收縮, 腐爛倒苗。在發病初期,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6.2 莖枯病
莖枯病為害葉、莖、花穗, 葉片感病後, 似開水燙傷狀, 葉柄為水漬狀病斑;莖部染病後, 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 後擴展成繞莖枯斑, 造成上部莖葉萎焉;花穗染病後, 呈黃色, 不能開花。在發病初期,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每隔7天1次, 連噴3次。
6.3 黑斑病
葉片發病後, 初期出現不規則小斑點, 後擴大, 葉片變黑枯死;莖部發病後, 莖部呈褐色變細, 後下垂折倒。在發病初期, 用65﹪代森鋅可濕粉劑500倍液, 或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每隔7天一次, 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