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等國圖書館界提出的一種控制藏書增長的理論,又稱館藏“零增長”理論。其核心內容是要求建立有限規模的圖書館,在圖書館達到一個可靠的目標 (館藏量、功能等指標)之後,剔除文獻的速度應當等同於採購的速度,即圖書館新購進的資料只是對準備剔除的資料的相當補償,館藏的實際增長速度為零,因而使圖書館收藏的文獻總量保持一種穩定狀態。實行這種理論的圖書館被稱為“限制增長的自我更新的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館藏穩定狀態理論
- 外文名:Collection steady state theory
- 特點:圖書館的神聖權利
- 實質:圖書館積累的文獻急劇膨脹
歷史背景,早起發展,中期研究,難題,新理論之爭,存在問題,中國現狀,館藏建設的意義及其發展,早期發展,館藏建設的主要內容,
歷史背景
圖書館館藏的不斷增長,歷來被看作是自然的規律,甚至被認為是圖書館的神聖權利。然而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知識的加速發展和文獻激增,圖書館積累的文獻急劇膨脹,大約每15年左右就要增加一倍,造成了人力和經費緊張,工作效率降低,用戶也不滿意,特別是建築空間無法相應發展,成為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早起發展
在70年代以前,設計圖書館建築一般都考慮留有20年左右的發展餘地。但到了70年代初,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出這樣做的實際困難。例如,美國高等學校在1967~1974年間曾經有一個建館和擴建館的高潮,674所院校新建了價值達19億美元的館舍。據稱可容納1.63億冊藏書,但與此同時卻入藏了1.66億冊文獻,空間依然緊張。而英國人似乎更早地認識到這個問題,1967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發表的關於大學圖書館問題的巴里報告就已經明確指出:“目前大學不可避免地發展他們的圖書館,是其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一些圖書館長開始接受限制圖書館規模的思想。例如,M.萊恩在其所著《圖書館員的藝術》一書中,曾期望由“精悍有力的圖書館”取代過去“肥胖臃腫的圖書館”。
中期研究
1974年,美國G.丹尼爾發表了題為《向亞歷山大告別》的著名論文,試圖解答圖書館到底需要多大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認為現有的各種答案,都是要求圖書館更大一些,實際上仍是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傳統,即館藏無限增長,規模越大越好,但這在現代已經不可能了。丹尼爾提出了一種不增長的高功能的圖書館理論,首先提出了高等學校圖書館“零增長”的概念。同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主席F.丹頓指出,無論是從長遠考慮或者從近期安排,都沒有可能籌措足夠的資金來為高等學校圖書館建築適應其藏書增長需要的館舍,即使有這種可能,是否應當這樣做也值得懷疑。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為此成立了一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從1975年初起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
圖書館館藏的增長簡直象個無底洞,吸引著人們的注意。1975年1月17~ 18日,美國中西部聯合學院在芝加哥舉行了一次學術會議,題目就叫做“摸摸無底洞的底”,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 230點陣圖書館長參加了會議,會議著重研究圖書館的空間、館藏增長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探索通向不增長的高功能圖書館的道路。會後,由丹尼爾編輯了會議文集,以他1974年論文《向亞歷山大告別》為書名,於1976年出版。
就在這一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發表了以R.阿金森教授為首的工作委員會的報告。其中第一條建議就是構想未來大學圖書館建築需求應當以自我更新的圖書館理論為依據。阿金森報告是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認可的檔案,而大學撥款委員會是英國官方為大學和大學圖書館撥款的機構。所以,這個報告是以財政支付手段為後盾的一次官方宣言。因此,穩定狀態理論已不再是在圖書館之間爭論的學術問題,也不僅是少數圖書館的經驗,而是作為一種標準、一種方針和一種資金分配辦法,在英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實行。
難題
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的這種選擇,是希望解決大學圖書館面臨的幾個難題:削減經費;對高校圖書館不明確的範圍施加某種限制;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從表面上看,穩定狀態是通過剔除舊書來實現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第一,穩定狀態要求藏書達到最佳的規模(阿金森報告中稱為“成熟的藏書”),即要求藏書達到一定的水平,達到一個“可靠的目標”之後才能實行。一般說來,在經費、人員、館舍、任務等各種條件制約下,能達到最好效果,發揮最大效用的規模就是最佳規模。這個規模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隨著不同的館、不同的任務、對象和各種條件自然形成的,最終要以滿足讀者需求的狀況為基礎,一個圖書館如能滿足讀者需求的80~90%,它的藏書就可算是達到了最佳規模。第二,穩定狀態的實現要求不斷剔除舊書,在藏書達到規模之後,總會有數量相當的舊書是無用或者罕用的,因而可以隨著新書進館而把舊的剔除。第三,要廣泛實行合作發展館藏,分擔採集,建立中心圖書館、貯存圖書館,實行資源共享,使本館所不能滿足的10~20%的讀者需求能方便地在別處得到滿足,使本館剔除的文獻,在需要時能方便地借閱和複製。這是穩定狀態所必需的社會環境、社會保障體制。
新理論之爭
對於這種新的理論,在英國引起強烈的爭論。反對的意見主要來自英國國家和大學常務會議、大學教師協會、全國學生聯合會、副校長委員會、主要大學的評議會等。他們主要擔心穩定狀態會降低圖書館支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有的說,如果這種理論被亂用來削弱圖書館及其對社會的貢獻,顯然將是一場災難;有的說,科學知識是沒有完結的,不能建立一種人為限制的圖書館,所謂圖書館的自我更新,不如說是圖書館的慢性自殺。持中立態度的人認為,在財政緊迫的時代,圖書館館藏不可避免地要有某種穩定狀態的解決辦法,但穩定狀態的圖書館本身也會產生特殊問題而有待研究。爭論各方都認為,作為圖書館發展和維持的長期政策,還要求更多的情況調查作為基礎。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在1977年又成立了一個圖書館研究籌劃指導小組,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考察,並支持類似問題的研究。1979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發表了一個新的報告(即福特報告),卻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把重心放在藏書剔除的工作上。
存在問題
總之,穩定狀態理論並未固定成形,叫什麼名稱沒有確定,具體的辦法與標準更存在不少疑難,不加區別地套用於所有圖書館, 自然會產生種種矛盾 。80年代,高密度存貯技術(縮微技術和光技術等)的發展,擴大了某些文獻載體的信息存儲量,減少了圖書館貯存空間的壓力,穩定狀態的呼聲正漸趨隱匿。
中國現狀
中國的圖書館同樣存在空間緊張、經費緊張、人力緊張等類似的問題。1980年穩定狀態理論被介紹到中國,該理論提出的一些問題引起中國圖書館界的警覺和注意,某些建議措施也日漸被接受和實施,例如:認真精選文獻,注重藏書質量; 控制增長速度、 不盲目追求數量;藏書剔除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視,剔除量在逐年增加;開展藏書協調協作、研究文獻資源布局、建立文獻資源保障體制、實行資源共享等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穩定狀態理論所提出的問題比該理論提出的解決辦法給人們的啟示意義更大。
館藏建設的意義及其發展
圖書館收集和整理文獻,目的在於利用文獻記錄中的知識與情報。美國圖書館學家J.H.謝拉說 過,單是一本本的書,“即使是最好的書,也不能組成圖書館,除非把它們組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知識本身,就是有目標和方向的藏書”。
早期發展
早期的圖書館界將文獻收集的 工作稱之為“採訪”。旨在訪而求之,收而有之。20世紀60年代,中國圖書館界常用“藏書補充”和“藏書組織”來表示這項工作。70年代以後, 在文獻數量激增,收集任務日重的情況下,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圖書館開始使用“藏書發展”、“藏書建設”的概念,中國的圖書館界很快採用了“藏書建設”的概念, 並豐富了其內涵。目前館藏建設的內容至少包括藏書規劃即制定館藏建設方針和收集計畫,文獻選擇與收集,館藏評價,館藏複選與剔除,藏書協調共享等5個方面。 還有些研究者將館藏建設納入整體化的、社會化的“文獻資源建設”研究範圍之內,即側重於研究文獻資源布局、文獻資源保障等,這樣便需要從更高的角度和要求來建設館藏。
館藏建設的主要內容
①館藏規劃,是要確定館藏發展的目標,即建成具有何種功能的知識體系,具體體現於館藏體系與館藏結構之中。在館藏規劃中還要明確實現目標的步驟和具體計畫。
②文獻選擇和文獻收集,是根據發展規劃的要求精心選擇收集,不斷充實館藏,增加其必要的完備程度和支持研究決策的能力。
③館藏評價, 是對積累的文獻作檢查評估,其結果可作為改進館藏計畫與選擇工作、增加或減少(文獻)經費投資的依據,實踐證明它是館藏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
④館藏的複選,指圖書館根據文獻老化和新陳代謝的規律,對館藏的文獻作多次的選擇,剔除或提存那些過時無用或已經殘損的文獻,使館藏文獻更為精悍實用。
⑤館藏組織和管理,是館藏建設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館藏組織和科學的管理使用戶更便於利用館藏。
⑥在文獻收集和收藏方面的館際協調分工,是館藏規劃中必須考慮的,它使各館的館藏變成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文獻資源,又能以國家和地區所藏豐富和支持各圖書館,擴大了資源的利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