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民間剪紙

餘姚民間剪紙

浙江餘姚民間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源於河姆渡古文化。早在犴崇拜出現之後,先民們為祈求平安,扭犴的圖騰或刻於器皿,或刻於房舍等地,這中間,亦出現了用紙刻劃出圈騰始於庭院門楣、生活器具等處。餘姚民間剪紙活動自南宋以來,歷久不衰,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姚民間剪紙
  • 性質: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
  • 源於:河姆渡古文化
  • 特點:歷久不衰,影響深遠
簡介,沿革,發展歷程,

簡介

自北宋南遷後,受北方風俗文化的影響,剪紙藝術則有了較大的發展。
浙江餘姚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文化與剪紙、工藝相結合的一種傳統民間技藝,她是昔日女性才藝和聰明的一種象徵,她的延續和傳承與民間的日常生活、民間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昔日女性特別是姑娘主要是繡花,而一部份的繡花工藝中,藝樣就是用紙剪出來的,同時,在生活習俗中,有不少的民間習俗和民間節日中,都要用剪紙來體現人們的情感和祈求,如新年第一個“立春日”,民間有報春牛的習俗,如姑娘們便會用紅紙剪一“春牛圖”,帖於門庭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月初二閨女吃露天飯,姑娘便要剪麻雀、繁花等圖案,捎給百花娘子,祈求美貌、聰明,又如剪十二生肖圖,其中剪一大花貓,在耳朵上紮上紅頭繩,掛在谷框、米缸等處,以防老鼠偷食等等。
餘姚民間剪紙品種繁多,因習俗與用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喜花”,此類以婚嫁喜慶為主,二是“福祿壽花”以生辰、壽誕等圖案為主,三是“素花”,此類為喪事專用,具有濃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四是“常花”,皆為日常生活中的事項為主。

沿革

餘姚民間剪紙活動自南宋以來,歷久不衰,影響深遠。
有“山野之花”的民間剪紙,深受北俗南移文化影響,每逢過年過節、結婚生日、甚至喪事,城鄉婦女都能剪一手,都能根據不同的需要剪出各式各樣的圖案,以供實際使用。至明清之際,姚城街坊、虞宦街口、下海頭布攤,里山頭布販子,兼售“剪鞋樣”、“剪繡花樣”、招徠顧客、兜攬生意,在馬渚、臨山、陸埠、滸山、慈城一帶農村婦女剪繡花樣,成為婦女日常生活一種不可缺少的實用工藝,姚西雲樓,曾流傳“一把剪刀、一張紙、跟著太婆學剪紙,剪只黃牛耕湖田,氣煞財主趙矮子”的民謠。近代餘姚的民間剪紙製品種繁多,既有以婚禮為中心的“喜花”,紅紙剪出各種吉祥圖案,用於擺在嫁妝上作裝飾,張貼在婚房裡作窗花,又有又日常生活為主的鄉土味濃郁的“剪花”,剪出十二生肖、花鳥蟲魚、飛禽走曾、人物果蔬,送人娛樂,貼在農家居室。既有紅紙剪成的節日“燈籠花”,舊時在除夕貼遍居室內外、門上、牆上、水缸上、衣柜上、谷柜上、雞窩上、牛棚上,用於避邪,使處處都有紅光、討個彩口;又有生日祝福的“禮花”、“壽花”,為新生兒驅邪的有“百福長壽”禮花,為老年祝福的有“百歲長壽圖”。還有喪事專用宗教“剪花”,配合時政宣傳的剪紙等。
餘姚民間剪紙
舊時城鄉民間姑娘,自幼受家庭薰陶,或鄰里傳授,看慣了剪紙、耳濡目染、一般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剪紙,學著大人的樣子。繼承母輩傳統花樣的剪紙技巧和傳統剪紙題材,這是鄉村自古延續下來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技藝。他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剪出種種精緻的圖案,繃在繡花架上,用七彩絲線,繡在衣服、鞋子、枕巾、床上用品布上,有的還創造花樣;誰家的剪紙好,說明誰家的姑娘聰明,以吸引求婚者。同時,剪紙又與民間節日有著較密切的關係,農曆正月十五,我市舊俗有祭“屙缸姑娘”風俗,姑嫂、姑娘相約於糞缸邊、豬舍錠祭紫姑,未婚姑娘卜婚姻,紅紙剪成雞、鵝、豬、人,祭民間廁神,廁神名為何媚,為山東壽陽李景之妾;新年第一節氣“立春日”,馬渚、臨山民間“報春牛”、紅紙剪“春牛圖”,張貼於門庭,保一年風調雨順;二月初二閨女吃露天米飯、剪紙麻雀、紙牡丹花,捎信給百花姑娘,祈求聰明;二月十二“花朝節”,全市境內有“剪紙日”之稱,婦女停止針錢活,相邀姑嫂太婆,在庭院剪春柳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圖”,拜百花神,女孩開始穿耳孔、纏足;立夏稱人重量、剪紙小人圖。騎坐門檻,以免疰夏;剪“十二生肖圖”,尤其剪成一隻大花貓,在耳朵紮上紅頭繩,掛於谷櫃、米缸,防止老鼠偷米。
餘姚民間剪紙

發展歷程

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市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和有關學校經常開始民間傳統剪紙活動,一方面蒐集整理傳統民間剪紙作品,舉辦展覽;另一方面輔導培訓民間剪紙能手,而以1997年和2000年由市文化館、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華聯大廈舉辦、市教育局分別舉辦的“餘姚市華聯杯首屆民間剪作大展演”和“餘姚市校園剪紙大獎賽”規模最大,寧波市文聯、市文化局和我市有關領導出席了開幕儀式,展出期間,萬人空巷,前往華聯大廈和新建路觀看剪紙藝術精品,重放光彩的民間剪紙藝術使姚城民眾一飽眼福,它使人們在傳統剪紙藝術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從而成為當今餘姚民間文化藝術的一大亮色,顯示了改革開放年代太平盛世的景象,顯示了餘姚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年豐歲熟的歡樂景象。
當前,湧現出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民間剪紙能手和剪紙代表作品,形成三種新的剪紙風格。一是傳統型剪紙。我市臨山、湖堤、大嵐、陸埠、鹿亭等地,仍有一批老年婦女,剪紙成為她們一種割捨不斷的愛。湖堤村有二位七十多歲的老大媽自幼剪紙、繼續母業,還應親友婚事、鄰里相約而剪一些日常生活“剪花”,她們所剪的“剪花”大多是25厘米見方的大幅,造型有方、圓、對角樣式,圖案有石榴、蓮花、頭、花、葉等,代表作有“榴開百子”、“連生貫子”,反映了姚北農村社會舊有多子多福的一貫傳統。陸埠的三位老大媽剪紙題材各異、形式不同,有剪繡花樣見長的、有剪四角窗花見長的,代表作有“喜鵲登梅”,專用於婚禮“喜花”。二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剪紙。馬渚鎮後周村楊毓華,是我市眾剪紙婦女的代表。八十年代從學校退休後,空餘時間應村中親朋好友,教師同行的婚事,生日而剪“喜花”,剪出的圖案既有四角配對的窗花,又有即興創作吉祥寓意的“小花”,主要代表作有“十二生肖”、“迎澳門回歸”,其中“十二生肖”剪紙入選1997年浙江民意剪紙大展。三是文人畫創作剪紙。餘姚鎮城漲國小青年教師胡國君,是我市年輕一代剪紙能手的代表。近年來多幅剪紙見諸於報刊,這是與我市六、七十年代配合時政宣傳而創作的藝術剪紙一脈相承,在原有基礎上,她在文人化剪紙作品中,結合師範所學的美術基礎,進行藝術再創作,主要代表作有“舜江樓”等,她的文人畫創作剪紙藝術,順應了社會發展的必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