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餘力”,是指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的能量與負荷之差。 餘力調整是通過餘力調查獲取餘力發生的位置、方向、大小等數據之後,隨之應沿著減小與消除餘力的方向,採取一系列技術措施與組織管理措施,即餘力管理的設計與實施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力調整
- 作用1:有助於生產計畫的最佳化
- 作用2:有助於成本核算
- 作用3:可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
定義,餘力產生的原因,類型,作用,擴展,
定義
所謂“餘力”,是指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的能量與負荷之差。 餘力調整是通過餘力調查獲取餘力發生的位置、方向、大小等數據之後,隨之應沿著減小與消除餘力的方向,採取一系列技術措施與組織管理措施,即餘力管理的設計與實施階段。
餘力產生的原因
在生產進度計畫編制階段,雖然進行過生產能力與生產任務之間的平衡,但這種平衡畢竟是在一定時期內的相對平衡。在組織產生的過程中,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新的不平衡,需要再組織和再平衡。因此,餘力管理是生產控制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特別是在單件生產方式中(如:企業工裝製造、維修備件生產等),常常由於突然的任務,需要對原來的進度計畫進行變動和補充。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不同車間、不同設備的餘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單件小批量生產情況下,可利用零件生產進度計畫表的形式來掌握餘力,既簡單又方便。
生產有餘力,即出現空閒情況時(正餘力),就要採取提前計畫進度和支援其他生產單位等調整措施,減少窩工。在出現超負荷的情況時(負餘力),可能延遲生產計畫進度,就要採取調整班次、重新分配任務、利用外協等有效措施,加以平衡。
類型
餘力調整通常可分為兩種類型:
1、長期的餘力調整。它是主要立足於解決一些長期性的問題和系統外原因造成的餘力,要考慮增加負荷調整方向和增加能力調整方向,通常是通過改造、改裝、改革這類手段來達到調整目的。它實現的是一種靜態平衡。
2、短期的餘力調整。它是結合月度作業計畫(或周、旬計畫)以及日常調度工作,隨機性地進行餘力的滾動式調整,如可以採取適當增加工作量、實行間接作業、安排臨時任務支援其他崗位等措施解決能力過剩問題(正餘力調整);也可以採取加班、利用外協、由其他崗位來支援等措施解決能力不足問題(負餘力調整)。
以上兩類餘力調整方式,相輔相成,緊密結合。
作用
1、有助於生產計畫的最佳化。從消除餘力的動機出發、從調整負荷入手去編制計畫,可以使計畫牢固地建立在可行的基礎上,避免計畫的重大失誤。
2、有助於成本核算。把機器設備這類“死資源”轉換成生產能力這種“活資源”的形式,可使其運行成本的計算實現綜合化、目標化,通過計算“餘力”可間接衡量實際運行成本與目標成本的差距。
3、可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通過測定工作人員能力、負荷、餘力三組數據,可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與工作業績,以此作為重要考核參數,去激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
4、可以促進企業挖掘內部潛力。它有助於企業上下一致轉變觀念,從眼睛向上求政府扶助變為眼睛向內自找門路,從注重外延型發展變為注重資源的充分利用。
擴展
國外許多企業在生產管理領域推行餘力管理嘗到甜頭以後,很自然地將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推廣到企業管理的其他領域,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技術管理領域。目前在許多企業的研究與開發部門,普遍表現出科研開發能力的利用率極低,人、財、物的浪費很大,開發成功率也不高,在這一領域按餘力管理的思路行事,其潛力十分巨大。
2、銷售管理領域。在銷售部門,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很大,若在此領域進行餘力管理,其收效會更大。
3、財務管理領域。來自不同渠道的資金或以不同形式所表現的資金,它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貢獻是有差異的,這種資金“能力”上差異必然導致資金運用中存在“餘力”。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若引入“餘力”理念,就能極大的提高資金利用率。
4、人事管理領域。不僅對生產操作人員進行餘力管理,也可以對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特別是對中高級管理人員建立一本“餘力台帳”,以作管理人員升遷、調動、獎懲的重要依據,加強人事管理的計畫性,做到人盡其才。
在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存在餘力是客觀的。餘力管理並不企圖消除所有餘力,企業應運用系統原理,綜合運籌,最大限度地減少餘力,以尋求整體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