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者行

《餓者行》是北宋詩人王令所寫。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古詩,描繪的是身在戰亂中的宋朝人民的各種苦難,揭示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餓者行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王令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社會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雪不止泥路迂,馬倒伏地人下扶。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人空衢。
道中獨行乃誰子,餓者負席緣門呼。
高堂食飲豈無棄,願從犬馬求其餘。
耳聞門開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喉乾無聲哭無淚,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無所語,歸視紙上還長吁。

作品賞析

七言古詩《餓者行》,是王令揭示人民苦難的詩篇。當時地主豪紳大量兼併土地,加上官府攤派的苛捐稅役,名目繁多。貧苦農民被迫離鄉逃亡,飢餓轉徙者所在皆是。詩人對此寄予深刻的同情。《餓者行》正是在這樣情況下寫成的。
詩的開頭,以“雨雪不止泥路迂”等四句,寫天寒雨雪,路道泥濘,行走艱難,連馬倒下來都要人扶;這時,一般居民都不外出,行旅的人也停止了行進。時值中午,街市的大道上,看不到人影。“道中獨行乃誰子”以下四句寫就在這個時候,道路上卻有個餓者,背著蓆子,踽踽獨行,緣門乞食。他經過一家高門,堂上正在午宴,他乞求能得到些剩棄的食物,把餵狗餵馬多下來的給點充飢。這幾句把餓者行乞求活的可憐形象,活生生地刻畫出來。作者用下面“耳聞門開身就拜”四句,作進一步的描寫。人在窮途飢餓的情況下,不得不低心下氣,忘卻自尊,這也夠慘的了。在餓者呼乞的聲中,這家的朱漆大門打開了,他連忙躬身下拜,伏地不起,可是連“嗟來之食”也得不到,被那些惡狠狠的“群奴”趕走了(“呵群奴”:因押韻而倒裝,即“群奴呵”)。這是十分悲慘冷酷的場面。這時,餓者的一點乞食的指望,也破滅了。他喉乾無聲,欲哭無淚,只得拄著拐杖,蹣跚地離開這裡。這裡是如此冷酷,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樣。詩人明知餓者此去不會得到更多的仁慈,結局一定是更悲慘的。但故作設問,藉以引起讀者的深思。這樣寫,就使作品的客觀意義更為深刻。但是詩人還是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在結尾兩句中寫道:“路旁少年無所語,歸視紙上還長吁。”這路旁的少年,正是詩人自己,詩人看到如此慘景,沒有直接表明是憤怒還是同情,只用“無語”兩字,以展示自己心情的沉重。歸來之後,詩人鋪紙展筆,描繪下此情此景。
在這首詩中,詩人只選取了親目所睹的一個餓者乞食的場面,進行藝術概括。既不回溯餓者的苦難家史,也不交代他淪為“餓者”的原因。只寫他冒雪行乞,足見饑寒難忍;獨自“負席緣門”,可知家已破敗。而他乞食的結果,是富家對他並不“施恩”,而且惡奴還把他趕走。儘管詩人還不能理解什麼是階級矛盾,但他親自看到了這一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並且把它描繪在詩篇里,形象地揭示了這一人間世的悲劇,可見詩人對於餓者是傾注了同情的淚水的。

社會背景

王令所處的宋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遼金的不斷侵襲和蒙古大軍的頻頻踐踏使得大宋只能遠赴臨安,暫時得以苟延殘喘。腐朽的社會風氣並沒有因為強敵的入侵而有所改變,各個皇親國戚土豪劣紳爭相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搜刮土地,聚斂錢財,於是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每況愈下,大量的人口衣食不報,詩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所見有所感,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腐朽制度的不滿。

作者簡介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以教書為生。擅長詩文,其詩風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都很推重。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