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雲軒

養雲軒

養雲軒意為“養蓄雲氣之軒”。養雲軒是頤和園中現存不多的乾隆時期的建築,位於樂壽堂以西,排雲殿以東,長廊以北。為一所四合院,正殿五楹,東廂房名“隨香”,西廂房為“含綠”。是隨慈禧來園時嬪紀、命婦、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的女畫師繆素筠曾住於此。養雲軒門前有蓮塘,俗稱葫蘆湖,上架一孔漢白玉石拱橋。過橋即是長廊。軒東有疊石洞穴及天橋通往樂壽堂的西花園揚仁風。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築結構,景點特色,

歷史沿革

養雲軒始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鹹豐十年(1860 )末被毀。
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工程包括正殿前、後檐油飾柱木軟框,佗頭椽頭瀝粉彩畫。東、西配殿前後檐柱木披麻掛灰,三孔天橋鏟磨磚券,門前一孔石拱橋安砌橋面石。鐘式門前葫蘆河歸安山石河幫,勾抿油灰縫。正殿東西順山房東西配殿並南值房內均滿糊飾。院內各座階條踏跺石料占斧見新。
1931年進行補修後,1932年對外出租,此期間院內西耳房改浴室,安裝衛生潔具,內裝修被破壞。
1941年,整組建築修繕。1950年,油飾養雲軒門。1952年,清挖門前荷池,整修養雲軒。1953年,門前葫蘆河清淤,養雲軒修養所工程。
1979年至1980年,修葫蘆河上石橋,全院油飾整修,為開設賓館增設衛生設備。1992年,整修養雲軒小湖,碼砌青石山腳。

地理位置

養雲軒位於樂壽堂以西,排雲殿以東,長廊東部北側。邁過“邀月門”,見長廊北側有一座院落,就是“養雲軒”。
養雲軒
養雲軒

建築結構

養雲軒的大門似鐘形,高2.62米,面闊4.4米。兩重平頂上有九個寶瓶。門上方鐫刻石額“川泳雲飛”,外側石刻楹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翠惺香雨霏微”。內側石刻楹聯“群玉為峰樓台移海上,眾香是國花木秀人寰”。前、後檐正中八邊形門,四角有卷葉磚雕,兩側石門框,安兩扇屏門。虎皮石台基,九步垂帶式台階。養雲軒原為清代后妃的休息處所。門前有白石小橋架於葫蘆形的河上,橋為漢白玉單孔拱橋,虎皮石橋體,南北向坐落,建築面積48.95平方米。橋上東、西各有五塊漢白玉欄板,橋頭有抱鼓。漢白玉單孔拱橋的東側,還有一座三孔拱橋,高4.05米,孔寬1.92米,虎皮石橋體,橋上磚砌護欄高0.9米,磚雕萬字不到頭圖案。養雲軒院外東側,修建疊石洞穴及天橋通往樂壽堂的西花園揚仁風。前院內東、西各建築三間,建築面積82平方米,硬山式頂,蘇式彩畫。
養雲軒
養雲軒大門
正殿養雲軒,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48.7平方米,高2.88米,進深5.46米,廊深1.12米。硬山頂,過壟脊,八擦大木,木方格吊頂天花,繪蘇式彩畫,金磚地面。懸掛“養雲軒”匾。前檐廊裝修倒掛媚子、坐凳媚子。外檐裝修明間四扇玻璃門,中間簾架門。次、稍間下為固定玻璃,上方格窗。後檐為磚牆。虎皮石台基,垂帶式四步台階。室內裝修雞腿罩,隔扇帶簾架,兩山有筒子門通耳房。前院至里院牆高1.1米,上磚雕萬字不到頭,下為虎皮石牆。殿東、西各有耳房兩間。
養雲軒東配殿名隨香、西配殿名含綠,各建築面積80平方米,高2.72米,進深4.8米,廊深1.1米。硬山頂,八凜大木,蘇式彩畫,金磚地面。裝修前檐明間四扇玻璃隔扇門,中間簾架,前檐有廊,坐凳嵋子高0.56米,倒掛媚子。次間下玻璃窗,上方格窗。後檐磚牆。虎皮石台明,三步如意踏跺。東配殿匾“隨香”,西配殿匾“含綠”。 正殿的東、西各有五間轉角廊與配殿相連。遊廊為硬山頂,明造天花,繪蘇式彩畫。方柱,方鼓鏡柱礎。前檐裝修坐凳媚子,倒掛媚子。後檐有什錦窗,向北第二間有四扇屏門。
養雲軒名既為“養雲”,自然要有朦朧、飄逸的雲。此“雲”何來?乾隆在他的“詠養雲軒”詩中寫道:“水雲養以湖,山雲養以室。居山復近水,雲相茲合一”。養雲軒位居山腳,面湖隔廊,山上松煙石瘴匯成山嵐,順著山勢灌入軒中;而水中的霧氣,在晨曦暮靄中生成,向岸邊涌送,於是,山與水的靈魂在流動的雲靄霧氣中交匯、融合。而遊人走進這靈秀的“雲”浸漫過的長廊,便進入了“仙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