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蟲溝瘤蛛

食蟲溝瘤蛛

昆蟲名,為蜘蛛目(Araneae),皿蛛科。分布於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四川、雲南、貴州、江蘇、浙江等。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蟲溝瘤蛛
  • 拉丁學名:Ummeliata insecticeps Boes. et Str., 1906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蛛形綱 Arachnida
  • :蜘蛛目 Araneae
  • :皿蛛科
  • :溝瘤蛛屬
  • 分布區域:江西、安徽、山東、吉林、台灣、河南、陝西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形態特徵,雌蛛,雄蛛,卵袋,幼蛛,生活習性,歷期,壽命,年生活史,繁殖性比與交配,抗逆能力,

形態特徵

雌蛛

體長2.80-3.50毫米。頭胸部前方稍隆起,前端正中線有6-7根長剛毛,伸向前方,眼區後方有瘤狀突起的痕跡。前眼列稍後曲;後眼列端直。螯肢前齒堤有6齒;後齒堤4齒。胸板暗褐色,心臟形,長寬略等。步足黃白色。腹部卵圓形,背面深灰色,中央有較寬的淡色縱條紋,兩側有深色斑紋,有的個體前後斑紋斷開。

雄蛛

體長2.50-3.20毫米。頭胸部前方極隆起,中央有一條深的橫縫。密生剛毛,縫後有一瘤狀突起。隆起下方的頭胸部兩側各有一個深色的橢圓形小窩,有的個體窩淺,色澤不顯著。螯肢基部膨大,前方有一突起,前側緣有多數瘤狀顆粒。腹部橢圓形,背面深灰色,中央有淡色縱條。觸肢短,膝節與脛節等長,跗舟匙形。

卵袋

圓形,淡土黃色,卵袋蛛絲較緻密,覆蓋絲緊貼於卵粒團上。卵粒團突出於卵袋中央,呈球形。卵袋直徑3-5毫米;卵粒團直徑1.50-2.50毫米。

幼蛛

食蟲溝瘤蛛的幼蛛共蛻皮4次有5個齡期。一齡:體長0.68毫米,眼域寬0.15毫米,頭胸部長0.28毫米,背甲長0.20毫米,腹部長0.40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0.70、0.68、0.50和0.70毫米。體和附肢粗壯,黃白色,透明,前中眼黑色,余白色。在卵袋內。二齡:體長0.85毫米,眼域寬0.16毫米,頭胸部長0.40毫米,背甲長0.23毫米,腹部長0.45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05、0.96、0.72和1.05毫米。體黃色,附肢紅黃色,背甲中部色較濃。兩側眼基部相連。三齡:體長1.10毫米,眼域寬0.18毫米,頭胸部長0.50毫米,背甲長0.30毫米,腹部長0.60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20、1.17、0.81的1.30毫米。體黃色,隱約可見中窩,色較深。眼域黑色,腹部腹面灰褐色,附肢紅黃色。四齡;體長1.30毫米,眼域寬0.20毫米,頭胸部長0.60毫米,背甲長0.40毫米,腹部長0.70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70、1.60、1.25和1.80毫米。體黃褐色,眼域黑色。頭部隆起,頸溝、放射溝明顯,而且色較濃.胸板有暗褐色呈放射狀條紋。腹背灰褐色,有的個體末端有褐斑。紡器周圍黑褐色。雌幼蛛生殖厴處色較深。雄性幼蛛的觸肢末端開始膨大。五齡:體長1.70毫米,眼域寬0.22毫米,頭胸部長0.62毫米,背甲長0.42毫米,腹部長0.98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95、1.85、1.45和2.15毫米。體黃褐色,眼域黑色,頸溝、放射溝及中窩暗褐色。頭部隆起,雄蛛隆起顯著。前中眼黑色,後中眼最大。胸板黑褐色,腹部灰黑色。腹部背面有數個色深的斑紋。有的個體腹面有2條縱帶。雌性個體生殖厴處已顯著突起,雄性個體觸肢末端呈荷苞狀。
食蟲溝瘤蛛
食蟲溝瘤蛛

生活習性

食蟲溝瘤蛛一般生活在靠近水邊的棉田內,既可在地面又可在棉株上生活。結小型不規則網,喜潮濕。

歷期

食蟲溝瘤蛛各個發育階段的歷期隨著代次和溫度的不同而異。世代歷期:湖北省武漢市各代歷期以第二代為最短,平均為43.67天,第四代為最長。雌蛛歷期長於雄蛛。溫度對歷期的影響:完成一個世代歷期在20℃恆溫條件下為89.40天;25℃為62.55天;30℃為51.40天;32℃為56.75天;35℃卵不能孵化,對發育最適溫度為30℃。

壽命

食蟲溝瘤蛛成蛛的壽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縮短。在15℃恆溫條件下,可達90天,20℃為60天;30℃為30天;35℃為15天左右。

年生活史

食蟲溝瘤蛛在湖北省於11月中、下旬以成蛛和幼蛛在冬播作物、田埂雜草、土縫和石塊下越冬,其中以苕籽田為最多。越冬成蛛於翌年3月上旬開始活動,中旬產卵繁殖,一年可發生4-5個世代。該蛛在廣西桂南一帶,一年可完成6個世代:第一代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歷期62天;第二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歷期47天;第三代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歷期44天;第四代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歷期53天;第五代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歷期53天;第五代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歷期53天;第六代在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歷期100天。在該地區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張永強等,1981)。

繁殖性比與交配

根據調查(1981—1983),雌蛛多於雄蛛,其雌雄性比為1.43:1。據張永強調查(1981)雌雄比為1:0.55。雌雄亞成蛛蛻下最後一次皮1-2天后就可交配。交配在網上進行。交配時雄蛛在雌蛛下面,以頭部的突起頂著雌蛛的胸板呈直角形。每次交配在30-60分鐘。雌蛛交配一次終生可產受精卵。有多次交配習性。產卵與護卵:該蛛的產卵前期隨著代次和溫度的不同面異。在發育溫區內,產卵前期的時間與溫度呈負相關。其平均產卵前期,在20℃時為11.50±2.74天,25℃為8.25±1.50天;30℃為5.50±0.85天;32℃為60.00±1.01天。除個別雌蛛白天產卵外,絕大部分的雌蛛都是在夜晚產卵。產卵後的雌蛛,有護卵習性,即伏在卵袋上,有時也守護在卵袋旁。一頭雌蛛一般只守1個卵袋。即前一個卵孵化後再產下一個卵。護卵期間仍可取食。產卵袋數:食蟲溝瘤蛛的雌蛛平均一生可產4.21個卵袋。最多可產10個。單雌產卵袋的多少與溫度有一定的關係。在20-32℃溫區內形成的卵袋數最多,產無效卵最少。卵袋之間的間隔時間平均5.20天(3-12天).間隔時間的長短在發育溫區內與溫度呈負相關。產卵量與孵化率:食蟲溝瘤蛛所產的卵袋,平均含卵49.80粒,最多可達100粒。其卵袋內含卵量的多少與產卵次第有關,即前期產的卵袋含卵量高,後期產的卵袋,卵粒數少。雌蛛一生的產卵總量一般在250-300粒之間,最高達600粒以上。以28℃恆溫條件下產卵量最高。孵化率較高,平均在86%以上。一般前期產的露,孵化率高,愈向後愈低。

抗逆能力

根據試驗,食蟲溝瘤蛛耐飢能力的大小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與水的關係:三齡幼蛛、亞成蛛和成蛛在同時斷食斷水的情況下平均可活15天,最長可達35天;②與溫度的關係:溫度低,抗飢能力強,反之溫度高則差。在供水斷食情況下,亞成蛛在20℃平均活20天左右;25℃時可活15天左右,30℃時可活11天左右,35℃時可活5天左右;③與發育階段的關係:成蛛的抗飢能力要大於亞成蛛,亞成蛛大於幼蛛。如在供水斷食和28℃恆溫條件下,三齡幼蛛平均活10天左右,亞成蛛12天左右,成蛛15天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