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中苯並(a)芘的來源、遷移變化和形成機理

食用植物油中苯並(a)芘的來源、遷移變化和形成機理

《食用植物油中苯並(a)芘的來源、遷移變化和形成機理》是依託揚州大學,由劉國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用植物油中苯並(a)芘的來源、遷移變化和形成機理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國艷
  • 依託單位:揚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食用植物油中強致癌性苯並(a)芘(BaP)超標事件的相繼出現,引發了政府和公眾的強烈關注。針對食用植物油中BaP的來源、遷移變化和形成機理等尚未明確的基礎科學問題,本課題以食用植物油為研究對象,擬採用同位素標記稀釋、外源添加、HPLC、GC、HPLC-MS、PY-GC/MS、NMR、AAA、FT-IR等技術,研究食用植物油加工過程中BaP的含量變化,分析BaP在加工過程中的遷移規律,明晰BaP的來源、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課題預期將揭示食用植物油中BaP的來源及其在加工過程中的遷移規律,闡明內源BaP的形成機理,建立控制食用植物油中BaP含量的方法,實現對食用植物油中BaP的有效調控。項目的研究結果對於明確食用植物油中BaP的基礎理論問題,指導工業化生產低含量或無BaP食用植物油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為其他油脂食品中BaP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本課題以茶葉籽油為研究對象,採用同位素標記、外源添加等技術,考察了炒籽、制油、精煉、煎炸過程中BaP的遷移變化規律及對茶葉籽油中BaP的生成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研究發現:經最佳脫膠、鹼煉、脫色工藝後,可使BaP脫除率達91%,經脫臭後,BaP增加率為78%~143%。模擬炒籽過程中,除種殼外,溫度越高,生成BaP量越多。總體上BaP生成量:全籽>帶皮種仁>脫皮種仁>種殼。茶葉籽油經三種不同制油方式所得BaP含量:熱榨>浸提>冷榨。熱榨茶葉籽油精煉結束後其BaP含量達7.43 μg/kg,浸提增加到6.88 μg/kg,冷榨為1.69 μg/kg。在煎炸過程中,隨著煎炸時間和溫度的增加,外源添加的BaP-d12含量逐漸降低,而BaP總量逐漸升高,內源性BaP的生成逐漸增加。200℃煎炸後BaP含量達11.86 μg/kg,因此建議煎炸溫度不超過180℃。到二次煎炸結束時BaP含量達10.21 μg/kg,因此煎炸次數不應超過兩次,即連續煎炸時間不應超過20 h。煎炸不同原料時,茶葉籽油中BaP生成量:雞翅>豆腐>土豆>油條。雞翅組BaP生成量達10.93 μg/kg,已超出我國國標,其他三組未超出。經模擬美拉德反應後,可以初步斷定部分BaP的生成機理與美拉德反應有關。且,通過同位素的引入,我們發現實驗測得的BaP的量並不等同於實際生成BaP的量,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這一發現對於我們後續進一步研究BaP的生成機理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