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食品銀行”原本就與銀行毫無關係,只是個專門為接濟當地窮人、發放食品的慈善組織,比利時每年都有約10萬窮人受到這個“銀行”的照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品銀行
- 起源於:減少生產過剩導致的浪費
- 首建時間:1967年
- 首建名稱:聖瑪麗食品銀行
簡介,成立情況,服務群體,運作模式,中國情況,社會影響,
簡介
源於減少生產過剩導致的浪費
比利時“食品銀行”其實也是舶來品,它起源於美國,後經加拿大傳入歐洲。食品銀行的起因是,在歐美已開發國家,浪費與飢餓是個並存的現象。一方面,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如各超市中那些即將過期、但又賣不出去的食品就需要花費不少的資金進行處理和銷毀;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加工處理同樣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歐盟國家歷史上就出現過因農產品大量過剩,無法處理,而不得不將成噸的牛奶與黃油倒入大海的情況。與此相對照的是,由於種種社會問題與分配不公,喝不上牛奶、吃不到黃油的窮人也大有人在。在這種情況下,一批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志願者便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所謂的“食品銀行”。因為在他們看來,與其將這些剩餘食品白白扔掉或是耗費資金處理掉,不如將它們收集起來,免費發放給那些忍飢挨餓的街頭窮人。這樣既減少了浪費,又幫助了窮人。
幾十年來,“食品銀行”從無到有,如今已遍及歐洲的13個國家,總數達157家。比利時的“食品銀行”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如今在比利時的9個省份都已有了分行,通過遍布各地的665個協會具體負責救濟窮人的工作。
收集剩餘食品的渠道非常多
“食品銀行”的一個原則就是,所有食品均免費收取,不付分毫。同樣,食品的發放也本著免費原則,不得額外收費,獲取好處。在“銀行”工作的人員完全本著自願原則,不取報酬。從比利時的運轉情況看,免費供貨者主要是食品工業部門和各大超市。“食品銀行”往往和這些部門簽訂協定,將那些賣不出去、但還能夠食用的食品收集上來,集中分配後再以最快的速度發放出去。此外,歐盟為平抑物價,也經常拿出部分資金從農民手中買下剩餘農產品,如糧食、麵粉、牛奶或肉類等,然後再將農產品交給“食品銀行”處理。在比利時的農產品拍賣市場上,比利時政府也將當天賣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收購下來,直接交給等在外面的“食品銀行”貨車,“銀行”再通過各地的分點發到窮人手中。
為了收集到更多的食品,“銀行”可謂動了不少腦筋。如他們和比利時航空公司簽訂了協定,機場有專人負責將當天每個航班未消費掉的套餐食品統統收回,及時發放下去。他們還同比利時的一些大型超市合作,每年的入冬時節定期在店裡開展慈善義買活動,號召到商店購物的消費者採購數量不等的慈善食品,而後將它放到店裡事先準備好的紙盒子裡,等待“銀行”人員前來收走。記者在超市就見過這種義買活動的場景,起初不明就裡,只是看到一些顧客在交款台付完款後,將自己單為“銀行”買好的食品裝好袋,順手放進紙盒子裡。細問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些東西都是買後捐給“食品銀行”的。這些食品花不了消費者幾個錢,但對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們來說,就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據“銀行”負責人介紹,“銀行”通過這種方式收集來的食品在不斷增加,近幾年來更是每年持續在7700噸左右,可救助大約10萬名窮人,每人每年可分得70多公斤食品。但和一個正常人每年所需的300公斤至400公斤食品相比,70多公斤這個數字還是太少。
“銀行”仍需進一步擴大進貨來源
“食品銀行”給比利時10萬窮人帶來了關懷與溫暖。但“銀行”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擴大進貨來源,最大限度地滿足那些急待救助的人們。
兩年前,比利時參加義買的超市只有德萊茲一家,所幸的是,家樂福作為歐洲第一大超市近幾年來也同“銀行”簽訂了類似協定,加入了義買的行列。據“銀行”負責人布羅斯曼先生介紹,現今比利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食品銀行”的重要性,參加義買活動的普通民眾也大量增加。“銀行”的人員表示,他們決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減少“食品銀行”運轉成本,爭取叩開更多的超市大門,給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帶來更多的希望。
美國和墨西哥等成為經濟低潮期食品銀行推行比較多的國家,美國還推出與食品銀行相適應的救濟券。
成立情況
世界上第一家食品銀行——美國亞利桑那州聖瑪麗食品銀行聯盟建於1967年,並很快在全美鋪開。2006年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等四國的“食品銀行”網路共同組建了全球“食品銀行”網路,在18個國家開展工作。截至2011年,歐美國家約有160家“食品銀行”。
服務群體
美國食品銀行提供的食物為免費供應,低收入者據實填寫家庭狀況表後就可憑卡領取食品,個人經濟狀況改善後,可歸還食品領取卡,美國各大州均建立了食品銀行。
加拿大食品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兒童、殘障人士和移民群體。其中,移民群體占40%以上,在他們融入當地生活前,食品銀行向其提供了較大幫助。 歐洲食品銀行與食品生產部門、大型超市簽訂協定,將賣不出去但還能食用的食品收集起來,集中分配後再以最快速度發放出去。歐盟為平抑物價經常劃撥資金從農民手中購買剩餘農產品,如糧食、麵粉:牛奶、肉類等,然後再將農產品交給食品銀行處理。
在比利時的農產品拍賣市場上,比利時政府對當天賣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進行收購,直接搬運到等候在外的食品銀行貨車,食品銀行再通過全國各地分發點送到窮人手中。
2009年香港政府推出了短期食物援助計畫,資助5家非政府組織營運食品銀行,向有需要的人派發米、面、罐頭等。除了政府以特價向批發商購買食品外,部分商戶也積極捐贈,該計畫已為超過4萬人提供了食物援助。
運作模式
在具體運轉方式上,食品銀行除了接受企業和個人的食品和資金捐贈外,還可以成本價對菜農的滯銷季節性農產品(蔬菜、水果等)進行收購,對超市剩餘的“臨界食品”和“過期食品”進行強制統一的收集、分類。對於保質期和保存期幾乎相同的鮮活食品,如熟食、乳製品、麵包、現制糕點等統一進行銷毀處理;對保存期大大超過保質期的密封乾貨等食品,統一由“食品銀行”收集並免費分發給會員。
食品銀行會員可主要針對基本社會保障體系難以覆蓋的城市外來工作、生活和就學人群,如進城農民工、異地工作人群的未成年兒童、來自貧困地區異地就學的學生等。“食品銀行”的消費對象不宜包括本地居民,否則可能嚴重損害食品市場秩序。“食品銀行”可對會員資格實行一定的行為性約束,如不能在當地工作居住期間有違法記錄等。
中國情況
根據中國《食品安全法》,一旦食品超過“保質期”就不能銷售,必須銷毀或退回廠家。但一些過了“保質期”的食品在“保存期”內仍可安全食用,作為廢棄食品被強制銷毀或處理,既增加企業負擔也人為造成糧食浪費。中國基本具備成立食品銀行的物質基礎和社會需求,可在一些大中城市試點建立食品銀行。
境外實踐中非政府組織是食品銀行體系的主力軍,由於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可考慮將各地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等成熟的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作為食品銀行項目的發起者。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可發揮積極作用,將相關項目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與非政府組織展開合作,形成政府為主、非政府組織為輔的啟動機制,此後逐步向非政府組織過渡,最終將“食品銀行”納入政府構建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影響
專家認為建立“食品銀行”可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底層人群的生存“托底”,也有利於完善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建設低碳節約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