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雪岩
- 地理位置:重慶市梁灘壩土主鎮
- 得名時間:南宋
- 相關人物:馮時行
歷史記載,鄰近景觀,題字石刻,後人作品,
歷史記載
關於飛雪岩的確切記載出現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1157)間,馮時行因不附秦檜和議被罷官歸鄉。一日,與本地友人李沂、毛安節等遊歷至此處,“見其形勢凜然,故更其名飛雪岩”,飛雪岩因此得名,原名為何已不可考。
鄰近景觀
梁灘河行到飛雪岩此處,河床突然斬切地斷折,上下層河床相差十餘米,河水墜落,形成瀑布。瀑布下有一座深潭,右岩石壁有石刻及造像。左壁下有一天然岩洞,高約10米,寬約20米,古稱“棲真洞”。上層河床有一石坑,古稱“九曲池”,又稱流杯池,岸邊曾建有九層閣樓。
題字石刻
巴縣人馮時行於北宋時狀元及第,作遊記刊刻岩壁之上。後南宋鄉宦文人何東叔等又留題於岩上,清進士李為棟於岩旁書院授教並作《飛雪岩賦》刊刻於岩壁。南宋淳熙八年(1181),李沂將馮時行遊歷飛雪岩所作遊記刊刻于飛雪岩右岩石壁上。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何東叔、季和、侯彥正等鄉宦遊歷飛雪岩,又作遊記刊於岩壁。
後人作品
郭沫若曾多次遊覽飛雪岩,並著有《飛雪岩》一文,對飛雪岩歷史進行考證,對岩壁所刊的兩篇南宋題刻作了點校,並認為“兩則南宋題壁,頗可寶貴”,對飛雪岩的自然之美,郭沫若感嘆到“飛沫四濺,驚雷遠震”。著名經濟學家、史學家、遊記作家朱偰,遊覽飛雪岩以後著《梁灘河大瀑布紀游》一篇。田漢遊覽飛雪岩後作對聯一副“雲雪可以濯我足,松竹爭來貢其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