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狐道

飛狐道,中國先秦漢唐時期今河北蔚縣(漢為代縣)、淶源(漢為廣昌縣)間恆山峽谷的通道。“飛”一作“蜚”。“兩岸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餘里。”在今蔚縣東南恆山峽谷之北口,為通道咽喉,稱為“飛狐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狐道
  • 時期:秦漢唐時期
《史記·酈食其傳》:食其說漢王云:“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可知當時已視飛狐口為天下軍事險厄。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入上郡、雲中,“趙屯飛狐口”以備匈奴;即此。以後,凡由此道通往各地的道路均有稱為飛狐道者。
①《後漢書·王霸傳》:建武十三年(公元37)“與杜茂治飛狐道,堆土布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這是從今蔚縣(代)至山西大同(平城)間交通道路。
②《元和郡縣誌》蔚州飛狐縣(今河北淶源縣):“飛狐道在縣北入媯州懷戎縣界,即古飛狐口也。”《後漢書·王霸傳》李賢註:“飛狐道在今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懷戎縣,即古飛狐口也。”這是從今河北淶源縣向東北至古懷戎縣(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的道路。
③《水經注·㶟水》:“祁夷水東北,得飛狐谷,……晉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即於此道也。”安次縣即今河北廊坊市古縣。這是從今蔚縣東南至今廊坊的道路。
④北魏時曾開鑿從望都縣(今河北唐縣東北),經飛狐道,越恆嶺至平城的靈丘道(因經靈丘郡靈丘縣而名)。唐時又稱飛狐道,建中四年(783)李晟自定州(今屬河北)“引兵出飛狐道,晝夜兼行,至代州(今大同市)”(《通鑑》),即走北魏靈丘道。《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今飛狐路在茂之西,自銀冶寨北出倒馬關,度虜界,卻自石門子、冷水鋪入瓶形(今山西繁峙東北平型關)、梅回(今平型關東北)兩寨之間,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自北宋以後,河北地區通往晉北高原,多取道井陘路(今河北井陘縣北、太行八陘之一),此道很少通行,漸趨湮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