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燕(唐代舞妓)

飛燕(唐代舞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燕,又作飛鸞,唐代浙東舞妓,是唐敬宗所寵愛的舞妓。和舞妓輕鳳有“紅芙蓉”的典故,後來該詞語用作歌舞女伎的代稱。

基本介紹

  • 別名:飛鸞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浙東 
  • 本名:飛燕
  • 職業:舞妓 
人物生平,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浙東送給朝廷舞女二人,一個叫飛燕(一作飛鸞),一個叫輕鳳。細長的眉毛油黑的頭髮,渾身散發著幽蘭的香氣。冬天不用穿棉衣,夏季身上不流汗。吃的食物多是荔枝與香榧的果實,以及金屑龍腦之類。頭戴輕輕的金絲帽子。身著無縫而成的羅衣。衣服的織紋精細纖巧,人們都未見過。輕輕的金絲帽是以金絲結成的。呈鸞鶴形狀;又以五彩細珠裝飾起來,玲瓏相接,有一尺來高,秤量一下也不過二三錢重;上面又有玉雕的芙蓉作為帽頂。兩個舞女常在台上歌舞,每當夜晚歌舞起來,歌聲猶如鸞鳳和鳴,百鳥聽了無不飛落在台上,一直落滿庭院的邊上。優美神奇的舞姿,也非人間所有。每當歌舞結束,皇上便令內侍把她們藏在金屋寶帳之中,大概是怕風吹日曬著她們的緣故。於是宮中的女子們便道:“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

史料記載

唐代蘇鶚《杜陽雜編》卷中:“寶曆二年,浙東國貢舞女二人,一曰飛鸞,二曰輕鳳。每歌罷,上令內人藏之金屋寶帳中,蓋恐風日所侵故也。由是宮中語曰:‘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
北宋·《太平廣記》:“寶曆二年,浙東貢舞女二人:一曰飛燕,一曰輕風。修眉黟首,蘭氣融冶。冬不纊衣,夏無汗體。所食多荔枝榧實,金屑龍腦之類。帶輕金之冠,軿羅衣無縫而成。其文織巧,人未能識。輕金冠以金絲結之,為鸞鶴之狀,仍飾以五彩細珠,玲瓏相續,可高一尺,秤之無三二錢,上更琢玉芙蓉以為頂(明抄本無頂字)。二女歌舞台,每夜歌舞一發,如鸞鳳之音,百鳥莫不翔集其上,及於庭際。舞態艷逸,非人間所有。每歌罷,上令內人藏之金屋寶帳,蓋恐風日故也。由是宮中女曰: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