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琴的代表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泉琴
- 外文名:Fei Quanqin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館
- 朝代:晚唐
收藏遞傳,形制特點,歷代修補,
收藏遞傳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飛泉”琴,傳為西蜀雷氏斫,是晚唐琴的代表作。民國初年此琴為北京琴壇名器之一,為當時古琴家李靜(伯仁)所藏。後輾轉歸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山西程寬(子容)。1980年程氏將琴捐獻,經國務院轉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近代琴家楊宗稷稱其為琴中之“鴻寶”,李靜曾定其為雷氏斫。當代古琴鑑定大師鄭珉中認為:此琴琴面略呈拋物線形,琴兩側邊際較薄,僅底之項、腰兩處稜角作了圓處理,是為晚唐琴的特點;琴用朽木斫,納音為桐木鑲貼而成,狀如常制,發音溫勁沉細,應是晚唐時期“追時好而失家法”的雷琴。
形制特點
“飛泉”琴通長121.7厘米。連珠式,琴面弧度略呈拋物線形,項、腰稜角無渾圓跡象。通身髹朱漆,面上露大片黑漆,其間現少量金屑,發小蛇腹及牛毛斷紋。螺鈿徽。琴底為鹿角灰胎,發蛇腹、冰紋斷,極具古韻。龍池鳳沼皆長方形,口沿貼厚漆口一周,略高出於底板之內,亦現蛇腹斷紋。琴底面皆為杉木斫,納音乃用桐木貼上而成,略呈隆起狀。紫檀岳尾,岳山長15.5、最高1.7、最低1.5厘來。承露圓角,長如岳山。焦尾冠角明顯,結處較尖,其上作浮雕,凹面隨形裝飾,極圓潤。齦托左右有凸起弧形尖角尾托,僅附於尾端之前沿,做工亦圓潤。額下無斜坡之象。護軫內卷而短,上結方頂,大於常器。足池裝舊碧玉光素圓足1對,軫池用舊羊脂白玉六面凹棱尖底無通天眼軫1副。
琴背,龍池上方刻約4厘米許狂草“飛泉”2字及“貞觀二年”雙邊篆文方印。池下方刻雙邊篆文“玉振”印及篆文“金言學士盧贊”長方印。池兩旁近邊處自肩至鳳翅(備註:是否位風沼?)刻篆書銘文各1行:“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鹹亨”32字。銘刻中以貞觀二年及金言學士盧贊兩印刻工較晚,但均為古代的鐫刻。
歷代修補
腹內原有墨書“古吳汪昆一重修”款,今已不可得見。
指叩琴背音松有迴響,按彈蒼潤停勻。此琴於40年代,程子容因其音屬溫勁清潤之類而響亮激越不足,曾請管平湖修理。將岳山承露取下,去短粘牢,並在岳山貼琴面處增加漆灰,龍齦上嵌以黃銅絲。雖經修改,仍無響亮激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