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對珠江口全新世沉積序列的建造作用

《颱風對珠江口全新世沉積序列的建造作用》是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由黃光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颱風對珠江口全新世沉積序列的建造作用
  • 依託單位: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
  • 項目負責人:黃光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上世紀90年代,申請人在珠江口香港水域的全新世地層鑽孔中發現有多層沉積組分和結構異常的沉積體,並首次將其定為颱風暴潮沉積。本項研究將在此基礎上對珠江口颱風沉積機制及其對全新世地層序列的建造作用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利用水下觀測、歷史記錄對比、海底採樣測試、數字模擬等多種技術手段,揭示在正常氣候條件下與極端性颱風作用下現代珠江口的沉積動力機制、沉積特點和分布規律;利用海底觀測以及沉積物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組合特徵,分析沉積後期改造和保存機制;利用鑽孔岩芯樣品,進行測年、磁化率、X透視影像、粒度、有機碳同位素 (δ13C)和碳氮比(C/N)、硅藻、有孔蟲、軟體動物貝殼等分析,提取全新世沉積物記錄的颱風信息,通過多鑽孔剖面的時空對比,結合氣候演變、海平面變化、海岸變遷、河流水量變化等影響因素,建立珠江口全新世颱風沉積的時空序列,重塑河口和三角洲沉積演化模式。

結題摘要

本項研究對珠江口颱風沉積機制及其對全新世地層序列的建造作用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利用水下觀測、歷史記錄對比、海底採樣測試、數字模擬等多種技術手段,揭示在正常氣候條件下與極端性颱風作用下現代珠江口的沉積動力機制、沉積特點和分布規律;利用海底觀測以及沉積物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組合特徵,分析沉積後期改造和保存機制;利用鑽孔岩芯樣品,進行測年、粒度、有機碳同位素 (δ13C)和碳氮比(C/N)、生物標誌物(正構烷烴組合及長鏈烯酮)、軟體動物貝殼等分析,提取全新世沉積物記錄的颱風信息,通過多鑽孔剖面的時空對比,結合氣候演變、海平面變化、海岸變遷、河流水量變化等影響因素,重塑河口和三角洲沉積演化模式。本項目的主要研究成果:(1)根據現代沉積物測試,基於碳同位素率、長鏈烯酮濃度和正構烷烴指標建立了珠江口沉積物的海陸來源分布模式;(2)揭示了珠江口表水穩定同位素比率δD與 δ18O的空間分布特徵,建立了二者與鹽度的線性相關係;(3)發現並探索大嶼山南部鑽孔沉積中斷及貝殼富集層的成因問題;(4)重建了珠江口全新世海侵、沉積速率、水動力與SST的歷史變化;(5)解釋了全新世海平面變化與珠江三角洲地層的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