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天津市南開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魏記”風箏創始人魏元泰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天津鼓樓創立“魏記長清齋扎彩鋪”。風箏魏製作的風箏具有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於攜帶等獨特的藝術風格。風箏全部以手工製作,選用高級真絲織物和上等毛竹為面料,成品風箏能夠拆展、摺疊,便於珍藏、郵寄、運輸。

2008年6月14日,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天津市南開區
  • 遺產編號:Ⅷ-8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風箏製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魯班以木材製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
漢代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
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年),“魏記”風箏創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樓創立“魏記長清齋扎彩鋪”。
在70餘年的藝術實踐中,魏元泰將木工的打眼扣榫、錫焊工的銅箍連線技藝和天津民間繪畫技法相結合併移用在風箏製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摺疊的軟翅風箏,從而得到“風箏魏”的稱號。

工藝特徵

風箏魏製作的風箏具有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於攜帶等獨特的藝術風格。風箏全部以手工製作,選用高級真絲織物和上等毛竹為面料,成品風箏能夠拆展、摺疊,便於珍藏、郵寄、運輸。“魏記”風箏有整體類和組合類兩種,從功能上可分為裝飾型、放飛型、放飛兼裝飾型三類。風箏的尺寸大小不等,巨型風箏可達上百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風箏魏的造型有人物、器物、動物等,同時還附帶有變形、鳴響等特技。

工藝流程

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包括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八大工藝流程。
傳統風箏工藝講究的是“扎、糊、繪、放”四藝,風箏魏既要像工藝品一樣精緻美觀,又要能夠一飛沖天,它的背後也正是這四項絕活。
扎骨架,是製作風箏的第一步。這就需要重量輕、韌性好,同時可塑性極強的天然材料——竹。“我們選材是福建、四川的毛竹,生長期在五年以上,到家裡再陰乾。因為這個毛竹韌性好,作出風箏它不變形。”魏國秋說。
選好的毛竹,劈成粗細適宜的竹條,去掉瓤,再用火煨烤,就能按照設計的圖樣定型。掌握好煨制的火候,既能去掉竹條表面的毛刺,還能驅除寄生蟲,使風箏經久耐用。修整好的竹條,通過打孔、挖槽,搭建成鳥籠一樣立體的“肚”,也就是風箏的主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在工藝、繪製等方面均顯示出很大的優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民俗學和民間工藝史研究的重要對象。
傳承人物
魏國秋,漢族,天津人,於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天津市南開區申報。魏國秋1961年3月出生於“風箏魏”世家,18歲隨祖父魏慎行、父親魏永昌學藝,系統地繼承了“風箏魏”的製作技術。他在全面繼承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創新。他製作的鷹最大可達數米,形象生動,展翼之狀如凌空翱翔,而微型風箏把玩於掌上,又栩栩如生。1988年,魏國秋的風箏作品在山東濰坊舉辦的中國風箏邀請賽獲金獎。1994年,《蝶戀花》、《百眼蝴蝶》、《雄鷹》等作品入選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魏永珍,天津人,於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天津市南開區申報。魏永珍1943年5月生於天津風箏世家,至2004年,在繼承魏家傳統風箏的同時,不斷蒐集和挖掘國內外風箏製作工藝,使風箏魏風箏從創始時的200餘種發展到1200多種,讓百年“風箏魏”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傳統品牌,並正式在天津古文化街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展示百年風箏發展史的風箏博物館——風箏魏博物館。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風箏魏(天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獲得“風箏製作技藝(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10日,南開區文化和旅遊局在南開人民文化宮舉辦了“底蘊南開﹒感知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風箏魏製作技藝作品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