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眼牆

風眼牆

風眼牆是環繞颱風中心的雲,也稱“眼牆”。在風眼處,風比較平靜,但是風眼邊緣,卻是風暴強度最強的地方,此即為“風眼牆”。風眼牆在風眼周圍的區域,包圍著風眼呈圓桶狀,為颱風“風眼”四周的環狀雲區域,這裡的風最快最強,對流非常強烈,是熱帶氣旋風力最強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眼牆
  • 特指:環繞暴風中心的雲
  • 位置:風眼邊緣
  • 地位:影響颶風強度的關鍵因素
現象,置換循環,作用,

現象

有研究稱“風眼牆”會出現新老交替現象,此為影響颶風強度的關鍵因素。老“風眼牆”外部的雲會結合形成新“風眼牆”,老“風眼牆”消退時,颶風強度驟減,新“風眼牆”形成後,強度又會加強。研究人員說,在這種新老交替機製作用下,颶風強度會瞬間增強或減弱。
有研究人員表示,了解“風眼牆”的變化對預測颶風強度十分關鍵。2005年“麗塔”和“卡特里娜”颶風肆虐時,美國科研人員讓無人飛行器飛入兩個颶風的中心區域,採集了大量雷達觀測數據。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一篇報導中稱,過去數十年中,美國曾多次將碘化銀散布在風眼牆內,嘗試削弱熱帶氣旋的威力,原理是使眼牆內的過冷水滴凝固為冰晶,釋放潛熱而使附近空氣上升,氣壓降低,與中心的氣壓差減低,使氣壓梯度緩和,故此降低了熱帶氣旋的強度。雖然這個意念不錯,可是氣旋中的浮力及上升氣流都比位於中緯度的對流胞小,過冷水滴的供應實在太少,故不能斷定碘化銀是否確實能降低熱帶氣旋的強度。

置換循環

風眼及風眼牆的置換(Eye wall replacement cycle)是一個複雜的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簡單而言,一個熱帶氣旋因一些外來的因素可能出現雙眼牆的現象,例如乾空氣的入侵,地型影響。外層眼牆建立,熱帶氣旋整體風圈擴大並因角動量守恆而風力減弱。同時,外眼牆會中斷供應到內層眼牆的水氣,因此,內外眼牆間會呈現一個乾區,而內眼牆就因失去水汽供應而漸漸減弱,內眼隨之填塞;之後,外眼牆便會取代內眼牆成為熱帶氣旋的主眼牆,風圈隨之再漸漸收窄,風眼變得清晰,熱帶氣旋再度增強,而完成一個置換過程。

作用

預測颶風強度是颶風預報的一個基本方面,但多年來美國研究人員對颶風強度的預測進展不大。為了改變
這一狀況,美國一個研究小組試圖通過觀測颶風“風眼牆”的變化來了解颶風強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風眼風眼
“風眼”是颶風中心的平靜區域,“風眼牆”是颶風“風眼”四周的環狀雲區域,那裡風力最強,因此了解“風眼牆”的變化對預測颶風強度十分關鍵。2005年“麗塔”和“卡特里娜”颶風肆虐時,美國科研人員讓無人飛行器飛入兩個颶風的中心區域,採集了大量雷達觀測數據。
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教授羅伯特·烏澤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在“麗塔”颶風的雷達數據中發現,其“風眼牆”的新老交替現象是影響該颶風強度的關鍵因素。老“風眼牆”外部的雲會結合形成新“風眼牆”,老“風眼牆”消退時,颶風強度驟減,新“風眼牆”形成後,強度又會加強。研究人員說,在這種新老交替機製作用下,颶風強度會瞬間增強或減弱。
烏澤及其同事還通過分析“麗塔”颶風新老“風眼牆”之間過渡區域的變化,開發出一個模型,並在計算機模擬運算中用該模型協助預測颶風強度變化。該研究小組說,了解颶風強度至關重要,這關係到是否需要對相關地區的居民發出撤離警報。
但烏澤等人也指出,他們還不清楚推進路線與“麗塔”颶風相似的“卡特里娜”颶風為何沒有出現“風眼牆”新老交替現象,“風眼牆”為何會新老交替。此外,新開發的預測颶風強度的模型還有待實踐檢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