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論,關於宗教或神學語言的意義和理解方式的一種理論。
中世紀在用人類語言談論上帝是否可能的討論中形成。托馬斯·阿奎那認為, 當人們把一個詞用於上帝時,這個詞的用法既不是單義的,也不是歧義的,而是類比的。例如把“善”用於上帝時,其義與用於人類時既不等同(不能說上帝的善完全等同於人類的善),也不是不同(不能說上帝的善同人類的善毫無相似之處),善與上帝之間是一種類比關係。如可從人的“忠誠”, 下行類比認識到狗的“忠誠”的意思;可從人的“善”,上行類比認識到神的“善”的意思。該理論旨在說明宗教或神學語言的性質所具有的兩面性,它既可以用來談論神,但又不可能象談論有限事物那樣清晰。20世紀在語言哲學推動下有所發展,成為宗教哲學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