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道人

《顛道人》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顛道人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簡介,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簡介

[清]道士。江寧(今南京)人,相傳胡姓,明亡為道士,流寓維揚(今杭州)。
山水灑麗,花卉奇古,書法學李禪,詩、畫俱有石濤(原濟)風度。有顛道人上天圖,現藏南京博物院

原文

顛道人[1],不知姓名,寓蒙山寺[2]。歌哭不常[3],人莫之測,或見其 煮石為飯者。會重陽,有邑貴載酒登臨[4],輿蓋而往[5],宴畢過寺,甫及 門,則道人赤足著破衲[6],自張黃蓋,作警蹕聲而出[7],意近玩弄。邑貴 乃慚怒,揮仆輩逐罵之。道人笑而卻走。逐急,棄蓋,共毀裂之,片片化為 鷹隼,四散群飛。眾始駭。蓋柄轉成巨蟒,赤鱗耀目。眾嘩欲奔,有同游者 止之曰:“此不過翳眼之幻術耳[8],烏能噬人!”遂操刃直前。蟒張吻怒逆, 吞客咽之。眾駭,擁貴人急奔,息於三里之外。使數人逡巡往探,漸入寺, 則人蟒俱無。方將返報,聞老槐內喘急如驢,駭甚。初不敢前;潛蹤移近之, 見樹朽中空,有竅如盤。試一攀窺,則斗蟒者倒植其中,而孔大僅容兩手, 無術可以出之。急以刀劈樹,比樹開而人已死[9]。逾時少蘇,異歸。道人不 知所之矣。
異史氏曰:“張差游山,厭氣浹於骨髓[10]。仙人遊戲三昧[11],一何 可笑!余鄉殷生文屏,畢司農之妹夫也[12],為人玩世不恭[13]。章丘有周 生者[14],以寒賤起家,出必駕肩而行[15]。亦與司農有瓜葛之舊[16]。值 太夫人壽[17],殷料其必來,先候於道,著豬皮靴,公服持手本[18]。俟周 至,鞠躬道左,唱曰:‘淄川生員,接章丘生員!’周慚,下輿,略致數語 而別。少間,同聚於司農之堂,冠裳滿座[19],視其服色,無不竊笑;殷傲 睨自若[20]。既而筵終出門,各命輿馬。殷亦大聲呼:‘殷老爺獨龍車何在?’ 有二健仆,橫扁杖於前[21],騰身跨之。致聲拜謝,飛馳而去。殷亦仙人之 亞也[22]。”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顛:瘋癲。
[2]蒙山:當指山東蒙山,在山東中部,蒙陰縣南。
[3]不常:不正常。
[4]邑貴:本縣中有權勢的人。登臨:登山臨水;這裡指登游蒙山。
[5]輿蓋:坐轎張傘。蓋,貴官出行時作為儀仗用的大傘。
[6]破衲:破舊僧服。按戒律規定,僧尼的衣服當用人們遺棄的碎布縫袖 而成,因而稱僧服為“百衲衣”,簡稱為“衲”。
[7]作警蹕(bì畢)聲:發出“喝道”的聲音。警蹕,古時皇帝出入經過的 地方嚴加戒備,鳴鞭吆喝,驅散行人,稱“警蹕”。警,警戒。蹕,清道、 禁止通行。
[8]翳(yì易)眼之幻術:迷惑他人視覺的幻術,俗稱“障眼法”。翳,遮 蔽。
[9]人:據山東省博物館抄本補,原闕。
[10]厭氣:令人僧惡的俗氣。浹:浸透。
[11]遊戲三昧:此指遊戲之事。三昧,梵語音譯,意思是心性專注的精 神狀態。佛教徒稱自在無礙,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叫“遊戲三昧”。
[12]畢司農:淄川入畢自嚴,明代萬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故稱他為 畢司農。司農,戶部尚書的別稱。
[13]玩世不恭:不拘禮法,藐視世俗。
[14]章丘:縣名,今屬山東省濟南市。
[15]駕肩:坐轎。肩,肩輿,即轎子。
[16]瓜葛之舊:展轉相連的遠親。
[17]太夫人:此尊稱畢母。
[18]著豬皮靴,公服持手本:足著帶毛豬皮靴,身穿生員服,手持拜見 名帖。殷生此等裝束,後文又跨扁杖而去,都是玩世不恭的惡作劇,意在嘲 弄周生“以寒賤起家,出必駕肩而行。”按:明代功令,教坊妓者之夫,綠 巾綠帶,著帶毛豬皮靴:老病不準乘輿馬,跨一木,令人肩之;脫籍三代, 準其捐考。孟森《跋〈聊齋志異·顛道人〉》曾作考證,見《心史叢刊》三 集。
[19]冠裳:猶言衣冠,官吏士紳的代稱。
[20]傲睨自若:傲慢睥睨,態度自如。
[21]扁杖:扁擔。即殷生謔稱的“獨龍車”。
[22]亞:流亞;類型相近。

譯文

從前有個瘋顛的道士,誰也不知道他姓什麼叫什麼。他居住在蒙山的寺廟裡,有時唱有時哭,很不正常,誰也猜不透他,有人曾見他煮石頭當飯吃。
一次正逢重陽節,本縣有個貴人帶著酒登山,乘坐著華麗的車子遊玩。喝完了酒從寺廟經過,才到門前,只見瘋顛道士光著腳穿著破道袍,自己撐著一把大黃傘,學著給帝王清道的聲音從廟裡出來,意思很有嘲弄這位富貴人的味道。這位貴人很羞慚惱怒,指揮著他的僕人們追趕辱罵道士。道士大笑,轉身向後跑。僕人們追得很急,道士便扔了他打的那把傘。僕人們一起上前撕破了傘,結果一片片傘布變成了鷹隼,到處亂飛。眾人這才害怕起來。傘柄轉動,又變成了一條巨大的蟒蛇,紅色的鱗片非常耀眼。眾人喊叫著想跑開,有一個同來遊玩的人制止他們說:“這不過是迷惑人眼的幻術罷了,哪能咬人?”說完持刀直奔蟒蛇。蟒蛇張著口憤怒地迎上來,把他吞進口裡咽了下去。眾人更加害怕,護擁著那個貴人急忙奔跑,跑到三里之外的地方才停下來歇息。派好幾個人小心翼翼地到寺廟去偵探,見道士和蟒蛇都不見了。剛要回去,聽到老槐樹內有氣喘如驢的聲音,他們害怕極了。開始時不敢走近老槐樹,後來慢慢隱蔽著靠近,見老槐樹已經腐朽,中間空空的,有一個洞像盤子那么大。有一個人試著爬上去往洞裡一看,只見那個斗蟒蛇的人倒立在樹洞之中,而洞孔大小只能容進兩隻手,沒有辦法把那人弄出來。急忙用刀劈樹,等到把樹劈開,那人已經昏死過去。過了一些時候,稍微甦醒過來,抬了回去,道士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蒲松齡蒲松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