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過所畫枯木竹石三首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原文注釋1,原文注釋2,文學鑑賞,
作品原文
(一)
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
山僧自覺菩提長,心境都將付臥輪。
(二)
散木①支離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纏。
不須更說能鳴雁,要以空中得盡年。
(三)
惟有長身六君子,依依猶得似淇園。
創作背景
此三首詩寫於宋哲宗(趙煦)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作者時在儋州(今海南省西北儋州市)。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詞人,書畫家,散文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而能自創新意,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蘇軾詩集》、《蘇軾文集》等。其詩今存2700多首,詞340來首。
原文注釋1
(一)
①老可:指北宋畫竹名家文與可。
②小坡:蘇軾最小的兒子蘇過,人稱小東坡。
③山僧:山中僧人。
④心境:心情。
(二)
①散(s已n)木:不成林的樹木。
②交柯(k百):樹木交叉的枝幹。
③不須:須,通“需”,需要。
(二)
原文注釋2
(一)
①老可:指北宋畫竹名家文與可。
②小坡:蘇軾最小的兒子蘇過,人稱小東坡。
③山僧:山中僧人。
文學鑑賞
(二)
①散(s已n)木:不成林的樹木。
蘇軾主張藝術創作中藝術家應當“神與萬物交”、“觀物必造其神”。小坡正是如此:“能與石傳神。”所謂“傳神”,應當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狀要抓住事物的個性進行描繪;其二是要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體驗、感受和聯想,創造出一種“境與意合”、情景交融的意境。這種意境既能表現出客觀事物的神態,又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傳神寫照。這當然不是形似的作品所可比擬的。小坡能把握枯木竹石的實質特徵,寫出物的典型性情,畫出物的飛動神采,各呈其妙。這充分說明小坡能與前輩畫家文與可精誠感通,繼承優秀傳統,具有非凡的藝術創造才能。蘇轍《西軒畫枯木怪石》詩:“東坡妙思傳子孫,作詩仿佛追前人。筆墨墜地稱奇珍,閉藏不聽落泥塵。”蘇轍之次子蘇適之長子蘇籀《欒城遺言》:“公日:六郎(即蘇過)作詩仿佛追前人,畫墨竹過李康年遠矣。”詩人蘇軾在此詩的詠嘆中,筆端洋溢著嘉獎、愛撫之情。
③不須:須,通“需”,需要。
④要以:要在,要於。得:能夠。
(三)
①倦看:踞看,坐看,蹲看。
②亂棘孤藤:叢生的荊棘,蔓生的獨藤。束:纏繞。瘴(zhang)根:濕熱蒸郁出瘴氣的樹木。
這首詩描繪畫面上所繪我國南方僻遠地區的特有風物。
首聯敘寫映人眼帘的是深蒼的綠竹相偎相依,景象迷濛,籠罩著荒蠻的村莊。叢生的荊棘、蔓生的藤蘿,纏乾繞枝,渾然一片,林間仿佛充盈著濕熱蒸郁的瘴氣。次聯特寫照眼的六棵高聳的竹子,翠脂凝綠,鬱鬱蔥蔥,恰似淇園之竹,挺立勁拔,顯出自然界的盎然生機。“唯有”二字稱讚“長身六君子”。是說小坡較能描繪出綠竹的神情氣韻。
此詩只從畫形著筆,“模形范質,藻繪丹青”(清人陳余山《竹林答問》,見郭紹虞、富壽蓀《清詩話續編》第2245頁),將圖景變成詩材,而未對畫形重新理解與發揮,未能以詩歌之情趣意志補充畫的內蘊,創造出一種新的意趣,似乎是即興率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