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蘇武牧羊圖

題蘇武牧羊圖

《題蘇武牧羊圖》是元末詩人楊維楨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為點題之筆,由圖像麒麟閣而追述蘇武忠貞品格;中間兩聯選取了極富代表性的細節,體現蘇武不畏艱難而始終心向漢室的精神;尾聯則以李陵泣別作為反襯,更見出蘇武人格的崇高。詩人在這首題畫詩中,熱烈歌頌了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崇高民族氣節,悲壯深沉,慷慨激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蘇武牧羊圖
  • 創作年代:元末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楊維楨
  • 作品出處:《元詩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蘇武1牧羊圖
未入麒麟閣2,時時望帝鄉4
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5
旄盡風霜節6,心懸日月光。
李陵何以別7,涕淚滿河梁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大臣。他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他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2. 麒(qí)麟(lín)閣:漢代閣名,在未央宮內。畫功臣像於其上,蘇武是第十一人。
  3. 帝鄉:京城。
  4. 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意為蘇武北海牧羊時茹毛飲雪,雁足傳書。
  5. 旄(máo)盡風霜節:指蘇武持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旄:古時旗桿或節杖頭上用氂牛尾做裝飾的旗子;風霜節:比喻節操高潔。
  6. 李陵何以別:指蘇武回歸漢朝時,李陵置酒送別事。李陵:漢朝將領,率兵擊匈奴時,兵敗屈節投降。後蘇武歸漢時,李陵曾置酒相送。
  7. 河梁:橋樑。

白話譯文

不期望麒麟閣的畫像,也時時把故國遙望。
大雁送來蘇武的音信,他即便身處惡劣的環境,也不忘漢使的節杖。
節杖雖已被風霜磨損,心中卻有日月的光芒。
李陵送別了歸國的蘇武,不斷的淚水灑滿河粱。

創作背景

蘇武被拘匈奴十九載,受盡磨難而終得歸漢的傳奇經歷,使詩人對蘇武崇高氣節的敬佩之情。這首詩即因蘇武牧羊圖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未入麒麟閣,時時望帝鄉。”敘寫蘇武出使匈奴被無理扣留十九年期間,時時刻刻都在深切懷念祖國的情形。一個“望”字,表現了懷念的深切。詩一開頭就抒寫並讚美了蘇武的高風亮節。接著“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兩句主要敘寫蘇武被匈奴幽禁後齧雪、吞氈,後被流放於北海牧羊的情形。蘇武被無理扣留之後,匈奴掌權者百般折磨蘇武,強迫他投降匈奴,但蘇武威武不屈,忍受著殘酷的折磨,視死如歸決不變節。數年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得知蘇武尚在,但匈奴仍不讓蘇武返漢。後來匈奴繼續脅迫、折磨蘇武強使投降。他們密密幽禁蘇武。數天后,饑渴難忍,蘇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後把他流放於北海荒無人煙之處,強追他放羊。短短兩句詩把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期間所遭受的種種折磨,非人待遇以及蘇武英勇不屈跟匈奴頑強鬥爭的情景深刻表現出來。五、六句“旄盡風霜節,心懸日月光。”側重議論抒情,寫蘇武雖歷盡艱辛,遭受了難以忍受的折磨與摧殘,但他心懷祖國,有堅強的信念,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所以寧死不屈,寧死也不變節,不投降,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操守。最後“李陵何以別,涕淚滿河梁。”用李陵的羞愧難當來反襯蘇武的不辱使命,秉持漢節,光榮返回漢朝的情形,進一步突出蘇武的愛國精神。
這首題畫詩既寫了蘇武齧雪吞氈和冰天雪地中的持節牧羊,又寫了他與降將李陵的相別,以李陵的羞愧痛苦來映襯蘇武的高風亮節及高尚的操守。同時,還寫了蘇武回朝後,在甘露三年被圖畫於麒麟閣的光榮,短短八句詩,概括了蘇武光輝而又經受無數磨難坎坷的一生。詩人把一個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對仇敵威武不屈,受盡折磨摧殘而毫不動搖,始終堅持民族氣節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這首詩既有描敘,又有議論、抒情;既有比擬、誇張,又有映襯手法。語言淳樸自然,親切生動而又曉暢。

名家點評

當代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霍松林選集第十卷·歷代好詩詮評》:這是一首題畫詩,借題蘇武牧羊圖表彰了蘇武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作者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又號東維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歷任天台知縣、江西省儒學提舉等。在杭州西湖邊居住多年。晚年遷居松江(今屬上海市)。著作有《東維子集》《鐵崖古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