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伯時畫太乙真人圖

《題李伯時畫太乙真人圖》是宋代詩人韓駒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前八句寫畫面,詩人注目在太乙真人所乘的罕見的大蓮葉上,左右盤旋,顯示畫中人非凡的地位與仙風道氣。下半段全為議論,重在表彰畫的成就,兼及藏畫的人。詩構思奇特,用典靈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李伯時畫太乙真人圖》
  • 作品別名:《題王內翰家李伯時畫太一姑射圖》
  • 作者:韓駒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陵陽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李伯時畫太乙真人圖
太一真人蓮葉舟,脫巾露發寒颼颼。
輕風為帆浪為楫,臥看玉宇浮中流。
中流蕩漾翠綃舞,穩如龍驤萬斛舉。
不是峰頭十丈花,世間那得葉如許。
龍眠畫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恍然坐我水仙府,蒼煙萬頃波粼粼。
玉堂學士今劉向,禁直岧嶢九天上。
不須對此融心神,會植青藜夜相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 李伯時:即李公麟,號龍眠,舒城人,北宋著名畫家。太乙真人:古仙人。傳說居住在玉清境,號令群真,黃帝曾向他問道。
② 太一:即“太乙”。
③ 玉宇:天空。
④ 龍驤:晉龍驤將軍王濬伐吳前製作大船,可容兩千多人,後因以龍驤稱大船。斛:十斗為一斛。
⑤ 峰頭十丈花:指華山上的玉井蓮花。韓愈《古意》:“太華峰頭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
⑥ 天人:神仙。
⑦ 玉堂:翰林院。劉向:西漢人,官光祿大夫。曾在天祿閣校閱群書,撰《別錄》等。《三輔黃圖》載:“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閽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
⑧ 禁直:在禁中值夜。岧嶢:山高峻貌。此形容宮殿高大森嚴。
⑨ 植青藜:拄著青藜拐杖。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蓮舟以輕風做帆,以白浪做楫,真人臥在舟中,仰面向天,在中流飄蕩。蓮舟蕩漾在中流,好像綠色的綢綃上下飛舞;船兒穩妥得像龍驤巨舟,能把萬斛重物擔當。我想只有太華山頂花開十丈的玉井蓮,才有這么大的蓮葉,人世間絕找不出一片與它相仿。李伯時畫技高明,晚年更加出神入化,在小小素絹上畫出了神仙妙像。我對著畫恍惚進入了水神的府第,眼前是蒼煙迷濛,碧波萬頃,粼粼細浪。玉堂學士是當今的劉向,在高大華麗的皇宮中值夜,陪侍皇上。你不須對著這畫過分費神感嘆,不久就會有神仙拄著藜杖前來相訪。

創作背景

《太乙真人圖》藏在王黼家,韓駒這首詩就是為王黼所作。畫面上所繪,據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載:“李伯時畫太一真人,臥一大蓮葉中,手執書卷仰讀,蕭然有物外思。”

作品鑑賞

詩寫得逸興遄飛,神思妙絕,一時哄傳,宋徽宗讀到這詩,大喜,馬上賜韓駒進士及第,官秘書省正字,為詩壇添了一段佳話。
詩前八句為一段,寫畫面。詩人注目在太乙真人所乘的罕見的大蓮葉上,左右盤旋,顯示畫中人非凡的地位與仙風道氣。前兩句寫真人的奇。他作為仙人出現在畫面上,一奇是奇在他不是坐在船上漂浮水面,而是坐在一張特大的蓮葉上,二奇是他相貌清癯,脫帽露頂,不受人世間禮法的拘束。詩僅輕輕一點,就道盡了太乙真人的神態。三、四句進深一層。上文有“寒颼颼”三字,描寫風吹髮散的情況,這裡便進一步發揮,說蓮葉以風為帆,以浪為楫,在中流穩穩地向前,同時兼及人,說太乙真人躺在葉上,仰觀天空。詩把蓮葉在風浪中安穩航行,與太乙真人脫略形骸、自由自在地出沒險境的情況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且一以虛擬,一以實寫,互相輝映。以下四句又接應首句,在蓮舟上做文章。上面寫蓮舟不同於其他船,沒有帆楫,航行安穩,這兒更進一步說蓮舟泛行中流,猶如一片翠綠的絲綢,上下飄舞,但它的穩妥與載重量卻不亞於萬斛大船。因此,詩人發出奇想:仙人莫不是采來了太華山上的玉井蓮的葉子,不然人間哪有這么大的蓮葉呢?從顏色與大小上寫了蓮舟,同時寫出了蓮舟本身也帶有仙氣。以上一段,把畫面寫足,有素描,有議論,有想像,把太乙真人與蓮舟互相襯托,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下半段八句,全為議論。前段在敘事中間雜的議論,僅僅瞄準畫的中心點而發,這段重在表彰畫的成就,兼及藏畫的人,這是一般題畫詩的規則。前兩句總贊,說李伯時的畫技超群,在畫上把神仙的音容神態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次兩句寫觀畫的感受,說自己面對著畫,仿佛進入水仙的府第,親身感受到煙霧迷茫、碧波萬頃的場面。這兩句,換了個角度贊畫,頗有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那般以假作真的突兀起勢。以下四句,轉寫藏畫之人王黼,說王黼入值禁中,就像當年在天祿閣校書的劉向一樣,胸中滿藏珠璣,所以用不著對畫中的人與景過分歆羨,太乙真人一定會拄著拐杖夜裡來看望他。這四句是尋常應酬語,帶有歌功頌德的意思,但寫得很巧妙。因王黼當時官宣和殿學士,入值皇宮,韓駒便因畫中太乙真人是神仙而想起了神仙夜訪劉向的典故,於是以劉向擬王黼,既與藏畫人、畫的內容密切關聯,又在用典的內涵上十分妥帖,同時照應了題畫,收得不落尋常窠臼。
韓駒這首詩,構思奇特,用典靈活,《苕溪漁隱叢話》評說:“子蒼此詩,語意妙絕,真能詠盡此畫也。”評得很公允。清范大士《歷代詩發》說這首詩“因葉及花,因人及杖,總是無端幻想”,道出了這首詩的特色。韓駒雖屬江西詩派,但這首詩沒有江西詩派故立崖岸、生峭瘦硬的風格,在江西詩派詩中別樹一幟。宋王十朋說韓駒“非坡(蘇軾)非谷(黃庭堅)自一家”,就是指這類詩而言;他自己說自己“學古人尚恐不至,況學今人哉”(宋曾季狸《艇齋詩話》),也不無道理。

作者簡介

韓駒(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詩派詩人,詩論家。字子蒼,號牟陽,學者稱他陵陽先生。陵陽仙井(治今四川仁壽)人。少時以詩為蘇轍所賞。徽宗政和初,召試舍人院,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因被指為蘇軾之黨謫降,後復召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書少監,六年,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高宗立,知江州。紹興五年(1135)卒。寫詩講究韻律,錘字鍊句,追求來歷典故,寫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佳作,有《陵陽集》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