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從來(1)只有情難盡(2),何(3)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4),任他離恨(5)一條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從來:向來。
(2)盡:完。
(3)何:什麼。
(4)折柳:折柳送別,是古代習俗,取“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離恨:離愁別恨。
白話譯文
世間最難了斷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盡橋呢?
就改名為折柳橋吧,該是離恨就像柳葉一條條地擺盪在心頭啊!”
創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簡州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是人們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個春天,雍陶送客來到情盡橋不解其名,詢問左右,左右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故橋名情盡。他結合自己送別的感受和歷來折柳送別的風俗,建議改為折柳橋。並寫了這首詩送給朋友,抒發了對朋友離別的留戀不捨之情。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從來”二字似不經意寫出,含蘊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真切地表達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蘊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結構緊密,更顯嚴謹,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後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後,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盪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於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惻的場面,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於“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於“情難盡”,所以寧願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於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名家點評
全詩無景物鋪墊,詩人直抒胸臆,情感飽滿奔放,一氣呵成。“從來只有情難盡”,可謂千古真諦,無論是兒女情,還是友情、親情,抑或是愛國、愛民情,都不是說盡就可以盡的。若人的感情真的可以由自己控制,到了一定的地方、程度,便可隨意而止,那世間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悲歡離合,人生百年也就少了許多意味。人這一生,情是最不可少,也是最難捉摸的。這樣看來,還叫什麼“情盡橋”呢?不如叫“折柳”,有多少離愁別恨都宣洩出來,坦然面對,縱使難過,也勝過自欺欺人。(武漢大學教授李敬一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