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面風第八》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頭面風第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思邈
- 作品出處:《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頭面風第八
芎酒治腦風頭重頸項強, 淚出,善久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方。
川芎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一兩,燒令赤研為粉) 防風(四兩)
上二十一味 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並將紫石英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復。(紫石英門冬丸見前婦人門中。)
人參湯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
人參 當歸 防風 黃 芍藥 麥門冬(各一兩) 獨活 白朮 桂心(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 防己 附子 乾薑 甘草(各一兩)蜀椒 桂心(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
又方 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方。
防風 枳實 杏仁 川芎(各三兩) 茯神 麻黃 前胡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細辛(二兩) 竹瀝(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頓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治風虛眩眼暗方。
茵芋(一分) 人參 甘草 蓯蓉 黃 茯苓 秦艽 濃朴 烏喙(各一兩) 防風(十兩) 山茱萸 松實(各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者二日盡。
鴟頭酒治頭風眩轉面上游風方。
飛鴟頭(五枚) 茯神(一方無) 防風 川芎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 細辛 人參門冬)石南(一作 ?
上十八味 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治頭風眩口 目斜耳聾方。
天雄(《局方》用附子)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雲,亦治面骨疼痛)
小三五七散治頭風目眩耳聾方。
天雄(三兩) 山茱萸(五兩) 薯蕷(十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方。
茯神 獨活(各四兩) 黃 遠志 防風(各五兩) 生薑(三兩) 人參 白朮 甘草 附子 蓯蓉 當歸 牡蠣(各二兩)
上十三味 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盡。
防風散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方。
防風(五兩) 桂心 天雄 細辛 人參 附子 烏頭 乾薑 硃砂(各二兩) 莽草 茯苓當歸(各二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方。
防風(二兩) 桂心(一兩半) 天雄(《翼方》作人參) 細辛 附子 薯蕷 澤瀉(一作澤蘭) 茯苓(各一兩) 乾薑(半兩) 白朮(二兩半)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發梳頭百過,復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發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翼》雲如服寒食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 石膏 蒴 (各四兩) 枳實(三兩,一方用HT 實)
上四味 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汗,覺冷又納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方曲(二斤) 白朮(三斤)
上二味為末酒和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 菊花 川芎 乾薑 栝蔞根 防風 石南 白朮 烏頭 山茱萸 附子 細辛薯蕷 蜀椒 乾地黃 人參 桔梗 秦艽 澤瀉 甘草 天雄 羌活(等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治同前
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烏頭(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 細辛(各一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並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入頂散治頭面脹滿,腦螈偏枯,發作有時,狀如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方山茱萸 芎 防風 獨活(各一兩半) 細辛 莽草 白朮 薯蕷 牛膝 石南 甘草(各一 ?
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奔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諸
杏仁(一升)
上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 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慎豬魚蒜酢。
大豆酒治頭風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
上一味,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附子 芍藥 甘草 秦艽 防風(各二兩) 生薑( ?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薯蕷散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三兩) 細辛(二兩半) 秦艽 天雄(各二兩) 獨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兩半)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二升) 升麻 生薑 杏仁(各三兩) 柴胡 芍藥(各四兩)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治頭面游風方。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乾薑 巴戟 人參 石南 天雄 茯苓 秦艽 防己(各二兩) 防風 白朮 山茱萸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 石鹽 杏仁 蜜蠟(各一兩) 熏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上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發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摩散方附子(一枚中形者) 鹽(如附子大)
上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以酒一斗浸七日,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搗蒴 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為末,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七月七日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曲二十斤令發釀,黍米二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胸膈
治猝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敷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敷,逐痛處敷之。(搗烏頭須
又方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芥子為末酢和,敷頭一周時。
沐頭湯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瘙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沖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方。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莢屑(半升,《肘後》無)
上三味熟研,納泔中一宿漬去滓,木篦攪百遍,取 乃用沐頭髮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
又方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莢 杜蘅 莽草 桂心(等分)
上十味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防風(各二兩) 細辛 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沐頭。
又方蜀椒二升煮水沐發良。
又方葶藶子煮湯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以桑灰汁沐頭去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臥良。
又方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及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納生桃葉滿布席就臥,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犀角湯治風毒熱頭面腫方。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青木香 黃芩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治頭面遍身風腫方。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猝中風頭面腫方∶
搗杏仁如膏,以雞子黃合搗令相得,敷帛上濃裹之自乾,不過八九敷即瘥。
令白髮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曝為末,棗膏為丸,久服之。
又方 旋復花(一升) 桂心(一尺) 秦椒(一升) 隴西白芷(一升)
上四味治下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白髮還黑,禁房室。
沐頭湯治脈極虛寒,鬚髮落墮,令發潤澤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發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二斗煮五六沸,去滓,洗沐則髮長,甚有驗。
治髮鬢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一升、切) 附子(四枚) 豬膏(三升)
上三味為末,膏和,作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泔中煎,沐髮長不落。其藥密貯,勿令泄氣。
又方柏子仁 附子 蔓荊子(各半兩)
上三味以烏雞膏和,搗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鬃膏和敷頭,訖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敷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仁以酒漬澤沐)
又方桑葉 麻葉等分 上二味泔煮去滓,沐發七遍長六尺。
又方羊糞灰淋湯,三日一洗,不過十次大生。
摩膏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發禿落,面中風者方。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半) 半夏 乾薑(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淨,後以藥摩囟上,日一,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用之一次生髮如昔。(《必效方》)無蜀 夏,本門摩頭散多烏頭,少乾薑,但分兩不同。)
生髮膏治頭中風癢白屑方。
蔓荊子 附子 細辛 續斷 零陵香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 藿香 白芷(各二兩)? 升)
上十八味 咀,以清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鬃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澤發。
又方烏喙(三兩) 莽草 石南 細辛 續斷 皂莢 澤蘭 白朮 辛夷 防風 白芷(各二兩) 竹葉 柏葉 松葉(各半升) 豬脂(四升)
上十五味 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淨,於沐發後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翼》方無石南、白芷,用杏仁去白屑良。)
又方甘松香 丁香 白芷 澤蘭 桑白皮 桑寄生 大麻子 苜蓿 杏仁 辛夷仁 牡荊子 川芎 防風 莽草(各一兩) 零陵香 吳藿香 細辛 蜀椒(各二兩) 竹葉 松葉 柏葉 胡麻油 臘豬膏(各一升) 烏雞肪 雁肪(各一合)
上二十五味 咀,以酢漬一宿,納油膏中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日二夜一發生。
又方 治髮鬢禿落方。
莽草(一兩) 防風 升麻 白芷 薺 (各二兩) 蜣螂(四枚) 豹膏(一作狗膏)
熊膏(一作雄雞膏) 豬脂 馬鬃膏(各半升)
上十一味,其六味 咀與諸膏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復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敷頭,當澤用之。
又方 治眉落髮落復生方。
白芷 附子 防風 川芎 莽草 辛夷 細辛 黃芩 當歸 蜀椒(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蔓荊子(一升) 豬膏(三升) 馬鬃膏(五合)
上十四味熬膏去滓,先洗頭,治染鬚髮方∶
胡粉(二兩) 鍛石(六兩絹篩,熬令黃)
上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髮,令極淨,不得令有膩氣,曝乾。夜藥塗發上令勻,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發一夜至旦,取酢漿暖三遍,淨洗髮,又以醋泔熱暖洗髮,又取生胡麻苗搗取汁三升和水煮一二沸,淨濾濯發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
又方鹽湯洗沐後,以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一作治白禿。)
又方生麻油漬烏梅常用敷頭。
治發黃方∶
臘月豬油和羊屎灰、蒲灰等分,敷封頭三日一度。
又方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髮鬢黃赤方∶
燒梧桐灰用乳汁和,塗敷髮鬢並膚肉即黑。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三,亦治眉落。
生眉毛方∶
鐵上生衣,牆上青衣,右二味等分,為末水和,塗之即生。
又方七月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生烏麻油漬,二日一塗。
治眉毛鬢髮為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以正月狗腦和敷即生。
治發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一升熬黑壓取油,敷頭長髮妙。
又方多取烏麻花,瓷瓮盛,密蓋深埋土中百日,出用塗發,令發易長而黑。
又方用雁肪敷之。
治鬢黃方∶
新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蜜塗之,即生黑毛。
治發禿者方∶
黑桑椹子二升,納缶中,日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即生髮,神效。
松瀝煎治頭瘡及白禿方。
松瀝(七合) 丹砂 雄黃 水銀(研各二兩) 黃連(三兩) 礬石(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納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髮及瘡,令無痂,然後敷藥,二日一敷。三敷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凡經三度膿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前後洗十度即瘥。
治白禿髮落生白痂終年不瘥方∶
雌黃 雄黃(各一分) 雞屎白(半分) 松脂 蓯蓉(各二分) 蛇床子 遠志 五味子(各三分) 菟絲子(五分) 白蜜(一分)
上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納雄黃,次納雌黃,次納雞屎白,次納松脂及蜜,又次納諸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汁洗頭,燥敷之。
王不留行湯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王不留行 東南桃枝 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 蛇床子 牡荊子 蒺藜子 苦竹葉(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松脂膏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 礬石 杜蘅(一作牡荊) 雄黃 真珠 水銀 苦參 大黃 木蘭 石南 秦艽 附子(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醋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敷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新破豬肚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定手,日中臥半日後去之。
又方以皂莢湯淨洗乾拭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煮桃皮汁飲之並洗。
又方曲豉二種治下篩,酢和敷上。
又方大豆炒令焦為末,和臘豬脂熱暖,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淨,桑椹搗敷之,日中暴頭睡。
又方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燒牛角灰和豬脂敷之。
令發不生方∶
蜂灰鱉脂相和,新拔去毛,即塗孔上,永不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敷上。
又方貓兒毛燒灰,以膏和敷之。
又方研未和蒜搗敷,日一度。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