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國

頓國

頓國,是周武王滅商後於周朝時期在淮水中上游地區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子爵,亦稱頓子國,都城在今河南商水縣頓國故城,後為陳國所迫南遷,號南頓(今河南項城南頓鎮),與陳國項國沈國等相鄰,春秋時期為楚國所滅。

頓國從公元前1122年建立,經歷了比較穩定的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開始,在陳、楚、魯、宋、晉等大國爭霸中原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或失或續,到公元前496年終為強楚所滅,存在了626年。頓國的存續,是西周至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頓國
  • 爵姓:子爵姬姓
  • 時間:西周至春秋
  • 相關:頓國故城,南頓故城
  • 民族:華夏族
版圖疆域,地理位置,頓國故城,南頓古城,歷史背景,政治簡史,附庸陳國,背陳向楚,併入楚地,

版圖疆域

地理位置

淮水中上游地區歷來為上古民族雜居交錯之地,況且又為商王朝統治的舊地,為震懾商民舊族,周王朝便在這裡分封了頓、沈、項、息、番、蔡、道、蔣、曾、唐等諸多姬姓小國,使其成為鎮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面積都不大。頓為子爵,其封地面積不過二百五十平方里左右。頓國在哪裡?清顧棟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頓國本在縣(指商水縣)北三十里,頓子迫於陳,南奔楚,自頓南徙,故曰南頓。”這段記載不僅指明了頓國的初封地、遷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頓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階段。

頓國故城

《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標示頓國的地望有兩處:一在今商水縣境內;一在項城縣(今項城市)境內。體現一個諸侯國的考古學“表征”是什麼?是都城。周口市、商水縣文物部門在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找到了頓國故城城址。經過勘探調查表明,頓國故城呈正方形,城牆用夯土築成,邊長500米,面積達25萬平方米。城牆外有壕溝護繞。故城內出土有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築構件如筒瓦、板瓦、雲紋瓦當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國流行貨幣蟻鼻錢等。故城外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墓葬。
頓國故城西漢時置博陽縣,東漢時稱樂家,三國時衰落。該故城的發現,證實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附近方圓地區為頓國疆域範圍。這個頓國後來習慣上將其稱為北頓,以與後來的南頓相區別。

南頓古城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遂圍陳,納頓子於頓。”這個都邑就是今項城市南頓故城,該故城位於今項城市南頓鎮。據考古調查,南頓故城面積約50萬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牆,東西長217米,殘高7米,頂部寬約5米,夯層厚18至30厘米,圜底窩較淺。城內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飾粗細繩紋的陶片。故城內外發現有周代和漢代墓葬。該故城比頓國故城大一倍,顯示楚人修建該城時明顯違反了建築規制,突出了防禦功能。

歷史背景

古頓國為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後在淮水中上游地區分封的姬姓國之一。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頓國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頓子”,顯示頓為第四等的小國。頓國爵低疆狹,民寡勢弱.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諸侯國和新興的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到了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以大兼小,以強並弱,爭霸戰爭頻繁。

政治簡史

附庸陳國

頓國北臨媯姓陳國,東接姬姓項、沈,南與姬姓蔡國接壤。這些方國的疆域在後來的諸侯爭霸中處於變動之中。西周時期,周王朝王室尚強,頓國與周邊諸侯國都能相安無事,處於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陳為大國,頓為小國,頓依附於陳,陳也需要頓國作為屏障?春秋早期,兩國關係密切。
1975年秋至1984年,商水縣練集鄉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銅器,有鼎、簋、簠、車馬器等,鼎全部散佚,僅存4件西周晚期銅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簠,皆有銘文。其中“原仲”簠蓋內鑄有銘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淪仲媯嫁媵簠,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周口市博物館也藏有1件“原仲”簠,與前者同大同銘,是原周口市從商水縣文化館分家時所得,故此件文物亦與上述3件“原仲”簠同出。這4件“原仲”簠是陳國大夫原仲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們為研究陳、頓兩國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原仲,春秋時期陳國大夫,死於公元前667年。“原仲”簠的時代應早於此年。朱集距頓國故城僅10公里,應為頓國疆域。這些器物埋葬到頓國的貴族墓葬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陳國大夫原仲與頓國貴族聯姻。由此說明,當時頓國與陳國一度保持著睦鄰友好關係。

背陳向楚

是西周末年崛起於荊蠻地區的一個羋姓方國,自春秋初年起就力求北上圖霸。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於陳國,後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向楚國。陳國於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並在楚國避難。
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語焉不詳,估計應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了焦、夷兩地後,並在頓地修築新城後回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國。

併入楚地

頓國復國後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楚國人進攻陳國,同時命頓國伺間隙攻打陳國,為此陳國人包圍頓國。《左傳·襄公四年》:“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陳、頓、沈、蔡等諸侯國都懾服於強楚,並多次隨其征伐他國。公元前538年?這些諸侯國隨楚攻伐吳國。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對這次交兵有比較詳細的記述。頓國參加這次侵伐楚國的戰爭,並未改變附庸於楚國的地位。公元前496年2月,頓國的國君準備事奉晉國,於是便背叛了楚國,並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係。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兵滅掉了頓國,使其納入了楚國版圖。《春秋·定公十四年》載:“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二月辛巳,即夏曆二月二十三日。《左傳·定公十四年》載:“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二月,楚滅頓,滅胡”。頓國自此併入楚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