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歷空間 Shunluck Space, 2019年成立於中國廣州,是致力於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專業性畫廊。發掘和推動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以高品質的展覽,以及探索性、實驗性的藝術項目,力求通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系統地梳理藝術家個體,為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創造更多可能性的對話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歷空間
- 外文名: Shunluck Space
- 地理位置:廣州市羊城創意園3-08一樓
- 成立時間:2019年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9:00
展示空間,重要展覽,展覽信息,合作藝術家,參觀信息,
展示空間
順歷空間內部空間
重要展覽
謎物心神
2020.12.15-2021.01.31
策展人:鮑棟
出品人:劉興東
統籌:柏霖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315羊城創意園3-08一樓 順歷空間
心-物關係一直是藝術乃至哲學的基本問題,藝術家選擇感知什麼、如何感知,又如何呈現這種感知,這些問題足以構成一部藝術史、思想史的核心線索。心物之間從來不是穩定的、對稱的,心物二者始終變動不居,“主客”關係也反覆在論辯中調整,尤其在進入當代社會之後,這種變動陡然加劇。
一邊是製造、流通、消費,另一邊是媒體化、數位化、虛擬化;物這邊越來越多,心那邊卻越來越稀薄。在今天的生活世界,物質幾乎擁有了壓倒性的地位,以至於人們已經開始討論意識與意志是否只是一種物質存在方式的問題。
“謎物心神”並不是要回到心-物關係的規範論證上去,而是通過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其中包含的經驗來呈現這個時代特有的心-物之間的糾纏或張力、同一或悖離、虛空或詫異。
展覽中的一部分作品具有一種迷宮的特徵,魏光慶在高度樣式化的同質圖像中隱藏著不同的暗紋,江衡用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著那些亂真的艷麗假髮,陳文華意識流式的影像片段與倒轉的霓虹燈文字似乎召喚出了另一個世界的幻象,Celyn Bricker則把扭飾紋(Guilloche)打亂重組,讓曼陀羅式的繁複變幻成更為複雜的視覺迷宮。
李邦耀、馮峰的作品在一種檔案化、標本化的事物呈現格式下隱藏著不同的情感,前者是俗世生活中的乏味但溫情,後者則是實驗室感的冷酷與戲謔。管懷斌、史金淞、牛大悟則把外部事物轉換成了印痕,他們作品中的“物”,不管是建築、雜物還是聲響,既是對客體事物的再現,也是對心中之物的復觀。在這個展覽中,物的身份與心的狀態互相摸索,既呈現為一種美學結果,也呈現為一種工作路徑。
我們得認識到,物早已不是那種安靜的、消極的客體,今天的物是積極的、流動的,物交織成了一個看不見盡頭的系統,也連成了一個漫無邊際的光譜,物既是迷途,也是謎語,既讓人沉溺,也讓人驚奇。而藝術,始終作為觀察者,也作為參與者。
龐貝攻略
2021.05.08-2021.07.08
藝術家:鄢來超
策展人:陳文華
出品人:元素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315羊城創意園3-08一樓 順歷空間
2021年5月8日,鄢來超個展“龐貝攻略”於順歷空間開幕。藝術家鄢來超碩士畢業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美院新視覺語言表達繪畫專業。這是旅居義大利的中國藝術家鄢來超在中國的首場個人展覽,展出近年來創作的多件繪畫及裝置作品。
生命作為承接物質生存的載體,在宇宙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互動和進化,是一種“延續”的存在。龐貝是鄢來超作品觀念的一條重要線索,藝術家以一位旅行者的視角把個人對生命情感的體驗置入龐貝的情景中。對他而言,龐貝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生命象徵。歌德描述過這裡:人們鐘情於悲劇,是因為與之對應的是生活的平淡,對於災難和悲劇想像,帶著體悟,抵達極端情感和腎上腺素的峰值。火山毀滅了這座城市,也保護了這座城市。龐貝仿佛因此得到了永生,成為傳說,夢境,神諭,在後人的關注和想像力中抵達永恆。對於一個永恆時態的作品來說,當下流動的生活和時間才是虛構。人來人往,卻是對照和撫摸。
此次展覽中,可以窺探到藝術家是如何通過概念化的圖像賦予物的生命,輕鬆而細膩的筆觸形成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龐貝攻略”就是想讓觀者帶著這份生衰交替的想像,去探索生命與之碰撞的感悟。“攻略”本意為攻城擄池,進攻占領。但現代漢語中通常用於生活的方法策略和指南,也是沿途的資料和地圖。我們可以帶著這份概念去感受展覽帶給我們的視覺體驗和通關樂趣。在這裡,“攻略”是藝術家的作品理念,也是展覽觀念,以製造一種觀看、體驗的視覺樣本。
算法公園
2021.08.21-2021.10.20
藝術家:Celyn Bricker
學術主持:張志安
策展人:陳文華
出品人:劉興東
策展助理:黎潔欣、陳美因
設計:唐翠娜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315羊城創意園3-08一樓 順歷空間
2021年8月21日,Celyn Bricker個展“算法公園”於順歷空間開幕,展覽張志安擔任學術主持,陳文華擔任策展人。展出了藝術家近年創作的多件繪畫作品以及AI互動影像作品,展示藝術家對於科技、自然與人的一系列思考與探索——對由算法創造的數字世界影響人類社會的重新審視,對在算法里圖像生產的方法論討論,對信息社會,人類考古,自然賽博格的興趣也貫穿於藝術家所有的作品當中。
“算法公園”,正如學術主持張志安教授所言,算法是媒介化社會的一個隱喻,經由算法人機物的連線邏輯得以重構,藝術家和社會的互動機制獲得更新,可見的,是這些作品的表達方式,不可見的,是算法背後文化權利等多維度再造。智慧型媒介時代,算法既是一種顛覆性的傳播機制,也在創造一種全新的媒介文化和交往邏輯。同時,算法是藝術家本次創作的基礎,也是創作的工具。算法公園不僅僅是一個展覽的主題,更是希望在如今的科技時代,引起觀眾對於由算法創造的數字世界影響人類社會進行重新的審視。藝術家用AI、算法參與創作,思考數位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作品形態多元,兼具視覺衝擊和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