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府,是邢台元、明、清三代行政建制的名稱,順德府衙是當時最高官府所在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邢台古城的中心,共有建築群二十餘處。計有襄子殿、陽春堂、戒石亭、古邢台、清風樓、儒學、國土書院、名宦祠和鄉賢祠、三賢祠和劉太保廟等。自建城以來,這個位置就長期做為邢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所發生的一切,每一個故事,都與古邢台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古邢台一個發展階段的縮影,同時代表、包容著邢台的深厚文化。從邢台官制的設定上講,也是唐宋邢州刺史府的延續。
根據2016年邢台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計畫及《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7-2030)》發布,順德府衙將被恢復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德府衙
- 順德府:元、明、清三代行政建制的名稱
- 所處地理位置:邢台古城的中心
- 中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地點:中國
遺址概況,遺址歷史,前身文化,建設設施,文化遺產,建築文化,現存建築,建築研究,修復保護,恢復重建,
遺址概況
順德府,是邢台元、明、清三代行政建制的名稱,順德府衙是當時最高官府所在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邢台古城的中心,自建城以來,這個位置就長期做為邢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所發生的一切,每一個故事,都與古邢台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古邢台一個發展階段的縮影,同時代表、包容著邢台的深厚文化。從邢台官制的設定上講,也是唐宋邢州刺史府的延續。
遺址歷史
邢台順德府,這是一個古老的名字。順德府最初為元代設定,後有一段時間改為順德路。到了明代延用了元代初期建置,重新稱為順德府,明清二代沒有變化,是元明清三代的邢台官府的設定並建設的行政中心。官衙署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清風樓後,以清風樓為軸,依照古代衙署規範和實際需要,進行設定和建設。現在的清風樓本身就是順德府衙的組成部分,位置處於邢台古城的中心,明清之時就是邢台最主要的代表性建築。
封建社會的官府設定,有著一套嚴格的設定和等級,有較為固定的模式。而實際建設時,根據各地繼承下來的文化,當地的建築風格,以及地域特色,對官府建築有著很大的影響,使之形成了有區域文化的特色。在古代,城市選址及官府建設必先經過勘察,勘察的內容多有風水師介入,風水勘察是整個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確定位置,雖然說帶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有許多積極的意義,其中包容有生態平衡、布局合理和實用方便等基礎元素。古代沒有規劃師,當時參與城市規劃與建設設計的是堪輿師,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風水先生,古代的風水師與今天的規劃師相比,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並不是全為風水理論的說導,還兼備著建築規劃與建設的職責,如什麼地方設定什麼樣的建築,門前路的設定,水的問題如何解決,建築本身的光照,建築本身的樣式等等,最後還要按著封建等級所規定的大小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建設。
從官府制度來考證順德府衙建設,與其他官府有著一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獨特內容。從現在遺留下來的官衙資料及遺蹟來分析,在北方地區,官府門前有高樓,在軸線上建有儀門,進而是大堂、二堂、三堂。這是官府的主要建築和辦公地,其後的部分就是官員居住的地方,這部分包括了官員書齋、客堂與寢室。府以上的官衙建築還在一側設定了花園。後宅體現封建社會對官員管理的特點。當時的官員為派遣制,較多是外地人來此做官,為此朝廷採用全供給制,為官員在地方任職時提供全方位生活空間,同時安排每年一定時間的探親需求。這些都有著一整套管理制度,今天看來也有積極的因素,其中異地為官是當時避免官員腐敗的一個舉措。
邢台順德府衙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從地方文獻上可以看出,在建築時融合了很多邢台文化的內涵。如古邢台的設定,大堂與襄子殿,名宦祠、鄉賢祠、戒石亭等等,這些建築設定都繼承了邢台文脈,是邢台歷史文化的展現。
前身文化
從考古學上研究,邢台古城大約營建於西漢時期。而古城所處的位置,至少在商代時期就已確立。這裡是不是商代的祖乙之都的具體位置,是不是西周邢國建都的城池,現在還不能完全肯定。但從今天新世紀廣場下,即原體育場處,今銀座商城處,邢台銀行,也就是原邢台汽車站的地方,都發現了商代至西周的文化遺物。西周時邢國在這裡築起高高的檀台,後因位於邢城內改稱為邢台。當然也有說檀台在邢台城之南的說法。西漢建立之後,進行了古城的營建。在我市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時,對邢台古城牆人民公園處,即今天的歷史文化公園保護的古城牆進行了考古調查,考古人員認定現保存的古城牆人民公園段應為漢代所建。
秦漢之際,張耳在此封為常山王,理信都,後來更名為襄國。西漢建立之後,邢台屬趙國,國的設定是封建統治的政治制度,有著相對獨立的管理權,當時在邢台市轄區域內還設定了清河國等。襄國縣是在襄國省廢后延用了舊的封國地名。西晉時期邢台為襄國郡,郡與國的設定相當於現在省的建置,其下管理了若干個縣地。後趙時,石勒統一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依內丘張賓計以襄國為都建立了後趙政權,成了中國在北方割劇政府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那個時期邢台城有了較大的發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說邢台城為石勒所建,稱建平城,城牆上可臥牛,俗稱臥牛城。從中分析,當時後趙皇帝石勒對邢台城進行大規模的建設,這些建設與建築在《晉書》石勒載記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記錄。
北齊和後周,邢台為襄國郡,也一度屬南和郡管轄。關於郡治的確切位置我們今天已經不能詳知了。在《邢台縣誌》記載,有後周時“襄國縣始為郡治”的說法,這樣說來,邢台自後周設立郡治到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但郡治的具體地點在哪裡?留待以後考證研究。隋代在襄國郡的基礎改郡為州,是為邢州,州治設定在邢台古城內,這個建置延用至唐末五代。宋代初期使用了唐代舊置,後改州為信德府,設定了邢州安國軍節度府,治所也在邢台古城內,當時稱邢台治所為“上等信德府治”。金元之際的設定變化較多,邢州、安國軍節度使,是隨著政權的變化而改動。
元代政權建立後,恢復了邢州建置,後在邢州設定了安撫司,不久改邢州為順德府,再升順德府為順德路,治所沒有變化,從邢台歷史的發展看,順德府衙的設定是在建立郡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為邢台刺史府、節度使府、安撫司府、順德路府等等。治所建築現在已經不能詳考了,但其位置沒有大的變化,基本處於邢台古城的中心地區,具體建築只能從文獻中得其一二。
建設設施
自元代中統三年,也就是1262年,在邢台設定順德府衙後,明清兩代延續了元代的府治設定。元明之際,元順德府衙建築遭到毀壞,保存在邢台大元寺內的元至元年戒石銘是為元順德府衙的遺物。後來經過明清兩代進行建設,官衙建制已經完備。
明代成化《順德府志》記載:順德府共有建築群二十餘處。計有襄子殿、親民堂、陽春堂、戒石亭、古邢台、儀門、儀仗庫、清軍廳、理刑廳、土地祠、寅賓館、大盈庫、大盈板庫、架閣庫、知府宅、同知宅、通判宅、推官宅、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六房、清風樓等。在府衙東有東察院、西有西察院。西察院一側為大仆寺和兵備道。在東察院旁有府館等建築。府衙西北有儒學,即大成殿。儒學建築群有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奎樓、國土書院、稅課司、永濟倉、陰陽學、醫學館、僧綱司、申明亭、旌善亭等建築。這其中多有增廢,如儒學中在明倫堂建有啟聖祠,大成殿後有名宦祠和鄉賢祠、在府衙東建有三賢祠和劉太保廟等。這些建築群中還有一些牌坊沒有統計在內。
清代的順德府衙沒有很大的變化,清乾隆十五年(1650)版《順德府志》說:有襄子殿、親民堂、儀門東西有儀仗庫,門前東南有土地祠,西南有寅賓館,後堂有知府宅、同知宅等,同知廳在府署東,通判廳在府署西,理刑廳在同知廳前,後改為普濟堂。經歷司在康熙七年的時候被大火燒毀。在府衙西有試院。陰陽學和醫學館在府衙左右,永濟倉設在知府宅後。此外還記載在府署周圍有劉太保廟、三賢祠、李滄溟祠、孫公祠、劉應節祠等。清人在一篇《重修順德府新民堂記》中說:“順德府南通九省,北拱神京”。公署“周圍百十畝規模,氣象廣大深遠,甲他郡。”僅親民堂“堂五間,南北長五丈七尺,東西長八丈”。可以看出其府署建築的高大,清康熙年間在堂前又增設了四柱坊表。
明清時期,邢台注重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整理,編纂印行了《順德府志》、《邢台縣誌》,在這些地方文獻中保留了很多順德府衙的記載、碑文、圖表,這些都是研究順德府衙文化的寶貴資料。
文化遺產
1945年邢台解放後,順德府衙已經破亂不堪了,但一些功能性的建築仍保存不少。邢台市政府成立後這裡成為政府所在地,而今天是市橋東區政府辦公地。
在現順德府衙處有數百年的老槐樹,這是歷史見證。現今還遺留有三組建築最具有地方特色,這三座建築代表著邢台歷史與官府文化,具有很深的現實教育意義。一是府衙前的清風樓,二是府衙內西側的戒石亭,三即古邢台碑。
清風樓建於明代,也有說始建於唐代。該樓位於邢台古城的中心,底部用基石作台。下層有門洞,門洞上有石匾,刻有“順德府”三字。在西側有外置步梯可登樓。二樓為木結構建築,南北開門,樓內牆上有王維四季圖和明清兩代留下的詩文。樓內有木梯可再上層一樓,登樓四向開門,極目望門,邢颱風景盡收眼底。在明清時這裡就是邢台勝景,清人李京曾作順德十二景,其中“郡樓遠眺”就是指的清風樓。李京說:“郡城內有樓焉,高十餘丈,俯視城內外,望十五里遠。西山爽氣,入窗牖欄楯間,日夕萬家煙火,如縷如織。城南七里河如帶,百泉、達活泉如雨落星灣。鼓鐘其上報晨昏,為郡譙樓。進府署由樓下行。建自唐宋。詩曰:“百尺麗譙不記年,千家燈火夕陽天。登臨平訝乾坤合,蕩漾低看日月懸。簾卷行山來暮景,窗開陸澤起寒煙。鐘聲報漏仍高望,夜氣蒼茫北斗邊。”當年黎光亨重修清風樓後,請當時知名文人陳音寫下《清風樓記》,從陳音所記錄下來的“清風樓”命名的本義看,清風樓是一座政治樓,是一座反腐樓,是一座倡導政績清明的樓,與南方的岳陽樓有同工異曲之妙。清風樓實為府衙的外大門,進府衙必先過清風樓。
從清風樓下進入府內,在儀門與親民堂之間建有戒石亭,亭內立有一塊石碑,陰刻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這塊碑為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所立,是元代順德府衙的遺物,自宋代開始,在各地的衙署門前,均立有戒石。戒石,最初稱“頒令箴”、“令戒”、“班令”或“戒百官文”。戒石銘文作者是五代的後蜀皇帝孟昶。此人是孟知祥的三子,文獻稱孟知祥為龍崗人,即今邢台人,曾任太原留守,後在四川稱帝。孟昶繼承後蜀帝位後,為了警示官員自律,於蜀廣政四年寫官箴頒布全國,官箴的全文是這樣說的:“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有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軌。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今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持為爾戒,體朕深思。”到了宋代,宋太宗讀到孟昶的這篇官箴後,從戒令中摘出四句共16個字,於太平興國八年(983)頒布全國各級衙署,設立戒石碑。這16個字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還讓大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給州縣摹刻立石。明清之時,順德府衙對戒石亭沒有廢除,延用到民國,為此在府署建設中都有戒石亭的記載。
在邢台市第一幼稚園院內有碑廓,廓中有“古邢台”碑。
邢台,是“邢侯之台”的簡稱。有說在春秋是稱檀台。台是一個很高的建築,是古人祭天的地方,也是國家的權利的象徵建築。西周時邢侯築台,行天命,順民時。築邢台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邢台後來到了唐代,始為地方地名,後到宋宣和三年(1211)宋廷將龍崗縣改名為邢台縣
古邢台,歷史悠久,明代即稱為“古邢台”遺址,地勢很高。在順德路擴修時,文物部門曾觀察這裡的地層剖面,發現古邢台為夯築而成,但始建年代與規模,形狀已不得知,當時的順德知府李攀龍曾賦詩《登邢台》流傳至今:“郡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臨醉眼開。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孤城自老風塵色,傲吏終慚岳牧才。便覺舊遊非浪跡,至今鴻雁薊門回。” 這首詩明確地傳達了三條信息:一、當時尚有台,李知府不僅見過,而且還親自登臨其上;二、此台在當時還有一定高度,因為他登上之後,往東見漳水畔的春樹萬家,往西則是太行白雲歷歷在目;三、此台的確切位置在府衙的西北側,即府署西北,通判廳東。明萬曆年間,在此立碑,碑高(不計底座)2.4米,寬0.88米,厚0.38米。上刻三個大字:古邢台。當時就稱其為古,足見此台歷史之悠久了。
到二十世紀80年代,此碑被挪到院外路邊,底座埋到地下。我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時,市政府決定,重新立此碑於原處,並配以亭廊,現已建成,邢台之根重現光彩。
建築文化
府衙建築,是中國封建帝制時代的象徵性建築,是當時禮制制度與社會規範的反映。其等級明確,式樣規範,具有官式建築和地方特色多重文化特徵。
邢台順德府是元明清三代在邢台的行政設定,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元代順德府(路)的管理有著特殊意義外;明清兩代均為府治。
蒙古(元)中統三年(1262)九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邢州為順德府,仍割磁、洺、威三州為屬郡”。1262年改邢州為順德府,此年為邢台順德府始稱年代。元至元二年(1336)改順德府為順德路。關於府衙的位置,歷代府志記載說:“順德府,城中偏東,相傳即趙襄子殿址,元至正七年(1347)知府趙輔國建。”這個時間應該是重修府衙的時間,當時稱順德路官衙。自1262年始設順德府計算,距今已經有749年的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邢台順德府衙大部分建築被改建,成為地方政府的辦公場所,後為橋東區治所。
現存建築
建設府衙是為了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職能。傳統認為“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舉,官非署不立”,為此歷代對衙署建築十分重視。府衙建築多是朝廷派工部主持或派員營建的官方建築,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加之實際營建的工匠,使建築增加了許多地方建築式樣。為此各地的衙署建築都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根據地方文獻研究,邢台順德府衙規模很大,清代時府衙的面積“周圍百十畝,規模氣象廣大深遠,甲他郡”。“百十畝”是順德府衙的總面積,約為60000平方米,由此看來府衙的面積確實不小。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陽府衙,始建於元代,歷經元、明、清等時期,保存衙署建築100餘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36000平方米。2000年初期,在山西榆次老城復建一座衙署建築,即為榆次縣衙。該座縣衙的前身為并州府治,為此建築等級應為府級衙署。建築面積為20000多平方米,軸線五進式院落,整體5堂26座院落,建築精緻,功能完備。兩處府級衙署的面積與順德府衙面積相比較,相差很遠,可見順德府衙的在元代初進行修建時確為“甲他郡”的上等府治。
衙署建築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有治事之所、宴息之所、吏攢辦事之所、儀禮宣教之所和衙署內的祠廟等部分,這是衙署建築的基本形制與構成。
邢台順德府衙由清風樓進入,在軸線上建有大門、儀門、坊表、東西兩亭、大堂、二堂、三堂、知府宅。
順德府衙是“歷代聽政之所”,其中順德府衙的主要建築府大堂在元代時“堂有五間,南北長五丈七尺,東西八丈”。換算今天的尺寸是南北約19米,東西約27米。這座建築為元代順德府知府趙輔國重修,當時大堂內題有匾額“忠勤”。明代弘治年順德知府林恭再次重修,改題匾額為“德政”。萬曆十年王守誠又題改為“親民堂”。府大堂自元代趙輔國到明代王守誠已有90年的歷史;大堂建築沒有記錄始建年代,各代全是重修,可以推知邢台順德府大堂的歷史十分久遠,很可能是唐宋時期的邢州州治所在。
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三月初三日,明清軍隊在順德古城發生了交戰,順德府大堂毀於這場戰火。自後幾任順德知府“聽政於草舍蘆棚下十九年”。經過群吏努力,歷一年之久又重修了順德府大堂,並加以抱廈三間,這座大堂建築比元明時期的大堂更加寬大。此次重修大堂時,在清風樓之南立有四柱坊表,題寫了“邢襄舊地”“畿輔重藩”八字。
今天在府衙處還保存著與府衙有關的建築三座,一是清風樓,二是古邢台,三是戒石亭。此外還有一個活體的順德府衙見證物,即今天橋東區大門前的元代古槐。
清風樓是邢台人熟知的一座古建築,也是邢台歷史文化的地標式建築。清風樓位於邢台古城的中心,這裡是歷代邢台政治中心,無論是那個朝代設定的政治管理機構,或為郡治、或為州治、或為縣,都是以清風樓區位為中心的。此樓相傳建於唐代,到明代成化年間進行一次重修,《順德府志》說:清風樓“府門前,京山黎永明建,知府王守誠重修。”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分為三層,下層為磚石拱圈,拱圈上有石匾額,上有榜書三字“順德府”,圈下是通往順德府衙的正門通道,一側有步梯,拾階而上通上二層,台上四周青磚圍欄,中央起木構建築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周圍牆壁上保留有唐代王維的四季山水圖石刻(春景已佚失),和有關清風樓唱和詩詞刻石若干塊。廳的東牆下有木梯可通三層,樓上木質地板,四面開門,憑欄遠眺,邢台全景盡收眼底,有“郡樓遠眺”之稱。
關於古邢台,位置在衙署的西側。有學者指出與戰國時期的檀台有關,也有人研究說是先秦邢國祭天的地方,現二者說法並存,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保存在這裡的“古邢台”碑不知何時何人所立。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明“後七子”領袖李攀龍出任順德知府,在邢三年間寫下了很多詩作,其中有 “登邢台”詩一首流傳至今。
戒石亭,古官箴也,是官署建築之一。戒石的銘文出自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據洪邁的《容齋隨筆》和趙翼的《防余從考》等記載,孟昶原文有24句96字。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從中摘取了上述4句16字,頒行天下。這4句用現代話來表達即:“你們領的工資,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容易被你們欺壓,但老天爺是不容你們得逞的。”1132年,宋高宗頒布詔令,各地設立戒石,讓大書法家黃庭堅統一書寫這16字,“頒於州縣刻石”摹刻於戒石上。邢台順德的戒石,為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時順德府衙設立的重要文物,至今已有728年歷史。
建築研究
地方官員辦公的建築我們稱為衙署建築,從建築形態上講,衙署建築是古代建築的重要建築類型,由於歷史原因,各地的衙署建築大多數已經不存在了,只保留著極少量的衙署遺存。
目前保護最好的府衙建築是南陽府衙。這座府衙坐北朝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以三堂建築為主尊,兩側建築輔助,較完整地體現府級官署的建置的各項功能。南陽府衙儀門前沒有順德府前的高大的清風樓,建有一個凹形照壁建築,這座照壁高5米,寬22.5米,用青磚砌成,磚上有“南陽府城”、“南陽府”銘文。
南陽府衙建築之間的跨度較大,照壁與大門之間有20米之多,大門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的硬山式建築。古代衙署建築有等級要求,以大門為例,據《明史》記載,親王府大門丹漆金釘銅門環,門釘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枚;公主府大門綠油而銅門環,門釘九行五列共四十五枚:百官府第中,公候門用金漆獸面錫門環;一二品官府門綠門獸面錫門環,三至五品官府門用黑門錫環,六至九品官府門用黑門鐵環......。南陽府衙大門用黑底錫環,是府衙等級與地位的象徵。
劉敦楨先生來邢台時拍攝了邢台縣衙大門照片,從照片上看,應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大門,且在門前有兩尊石獅。由此可以認為順德府衙的大門至少也為五間殿。
從南陽府衙實例來比較順德府衙後認為,邢台順德府署大門之內,設有東西兩亭,東側為戒石亭。西側為古邢台。民國時期,為了保護古邢台,當時的政府官員將此處開闢為公園。
再進為儀門,此為衙署內的第二道大門。儀門又稱恆門,為漢代府縣治所的設定的建築,宋代時避諱改為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為禮儀之門。《明會典.官員禮》記載:凡新官到任之日,至儀門前下馬,由迎接官員迎入儀門之風。府治喜慶大典,皇帝駕臨,宣讀詔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典禮活動要大開儀門。為了方面出入,在儀門兩側開兩門,東為東便門,西為便門,平日時,官員及辦公人員出入府衙時,通常走東側便門。而西側的西便門,按習俗稱為“鬼門”。
儀門之內,就是衙署官吏的辦公之所,軸線上立有公生明坊表。兩側即為“六房”位置。六房即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排列以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建設。
儀門在古代稱為桓門,漢代府縣治所兩旁各築一桓,後二桓之間加木為門,曰桓門。宋代因避欽諱,改為儀門,即禮儀之門。明清衙署第二重門通稱儀門。取。是主事官員迎送賓客禮儀的地方。清末,為避宣統溥儀之諱,一度將儀門改為“宜門”。兩側的便門與儀門一樣,為三間殿,只是高度略有下降。儀門東西便門兩側與府衙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構成廊道相通,並與府衙大堂相接混然一體。因此,如果說大堂是整座衙署的中心建築,儀門則是大堂之門戶,是封建禮儀王朝的衙署儀門。
順德府衙的二堂為陽春堂,關於二堂的資料目前還沒有發現。二堂多為日常辦公的場所,衙署中的日常辦公機構也是圍繞著二堂進行布置,如理刑廳、通判廳等,南陽府衙二堂為五間殿,而殿的進深又比大堂深了許多,使二堂室內的空間顯得更加方整。南陽府衙的二堂為“退思堂”,後改名為“思補堂”,這名字有考慮、補助、熟思等意思。比較南陽府衙可以推知順德府府衙的二堂也應該為五間殿。
修復保護
順德府是邢台市的古稱,原為西周時期的邢國,秦漢時改成巨鹿郡,晉隋更名襄國,唐宋稱作邢州,元代中統三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順德府為順德路。明洪武元年又改順德府,清因明制。1945年邢台解放後,順德府衙已破亂不堪,但一些功能性建築仍保存不少。按照規劃,橋東區委、區政府將陸續搬遷,在順德府衙原址上進行近2萬平方米的重建。項目建設以清風樓為基點,逐步恢復儀門、襄子殿、親民堂、陽春堂、六部等府衙歷史原貌。此外,順德府衙的修復還將融合不少邢台文化的內涵,如古邢台的設定,大堂與襄子殿,戒石亭、施善亭、申明亭,古邢台碑等,這些建築設定都將繼承邢台文脈,再現清代時期順德府衙風貌。
據介紹,在修復順德府衙的同時,邢台市橋東區還將逐步恢復一批歷史文化符號,對古城牆遺址、古建築、橋樑等各類型的94處歷史建築加以保護和利用,逐步恢復順德府衙、南北長街、天寧寺、開元寺等古建築。
恢復重建
按照規劃,橋東區委、區政府將陸續搬遷,在順德府衙原址上進行近2萬平方米的重建。項目建設以清風樓為基點,逐步恢復儀門、襄子殿、親民堂、陽春堂、六部等府衙歷史原貌。此外,順德府衙的修復還將融合不少邢台文化的內涵,如古邢台的設定,大堂與襄子殿,戒石亭、施善亭、申明亭,古邢台碑等,這些建築設定都將繼承邢台文脈,再現清代時期順德府衙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