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仙村,坐落於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蕨溪鎮西北部,這裡土物既繁雄,民風亦和平。該村落是以發展傳統農業、茶葉、糧油為主導的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其中金盆民居古建築群是頂仙的歷史文化核心。自古以來受到山地、河流水源、道路以及古代戰爭防禦的影響,村莊聚落建設在較為低谷平曠的地方,整體呈現自然分散的空間布局關係。村落內的金盆民居、乾田龍屋基等重要傳統院落,與東邊的閻王碥大峽谷、西邊的筆架山與皇天頂、南邊的觀音坐蓮台山與原始森林、北邊的馬腦山交相呼應,圍繞村落四周,構成了村落的風水格局。
2016年,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村;2018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和四川最美古村落。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仙村
- 外文名:Dingxian,Village
- 地址:宜賓市敘州區蕨溪鎮
- 氣候: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村域面積:16.5平方公里
- 地貌特徵:平原、高山、丘陵
- 最佳觀賞時節:一年四季
歷史沿革,景點景觀,特色產物,
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向氏先祖系外省遊宦入川,當年湖廣鎮川,向氏家族從湖北孝感輾轉落居於此,聚族而居,村落始於明代,多建於清代,明清建築30套,具有川南傳統民居的特色,以穿斗結構,木結構和抬梁式結構居多,年代久遠,局部有破損,是當時馬湖江道、清朝禦敵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也用於地方保境安民,成為當地人春秋休閒遊覽、夏日避暑乘涼的主要目的。
第二階段:明末清初,由於戰爭動亂,曾經大規模擴建,這一階段出現了大批的院落建築和散居建築,木結構,屋面以懸山式為主,向氏先祖也修建起了向家大院—金盆民居,上院是向芝夢在1805年前後當家時所建,下院名金盆民居,系老秀才之子當家時約於1850年左右所建。隨後,聚集了更多的村戶,逐漸形成了村落群,系向氏家族祖屋,民居多以“三合院式”、“L字型”、“四合院式”以及“一字型”,懸山式頂,灰黑色屋瓦為主。
第三階段:村落結構呈現分散式“樹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四合院落、大小天井空間,並且村落依然保持了以往的川南民居風貌特徵以及大量的傳統建築,而金盆民居等傳統四合院落也就成為了頂仙村的核心部分。
民國時期,頂仙村是一個保,當時隸屬於蕨溪區蕨南鄉,那時的地名是以數字命名的,如一保、二保等,頂仙就是第五保,保隊府設立在今王家嘴。
解放前,頂仙被設立為頂仙鄉,管轄三塊石村、簡灣村、蕨南村以及乾溪村等周邊幾個村,當時頂仙壩中還存在有兩條繁華的街道,後由於失火,街道被燒毀一排,自此之後,在打倒地主,貧苦農民分房分田地之時也被破壞殆盡。當時鄉政府設立在金盆民居,村公所設立在王家嘴,後經過政策多次變更,王家嘴成為了頂仙村的學校和村公所,簡稱“大隊”,原稱“宜賓縣蕨南公社頂仙大隊革命委員會”,大隊辦公室設立在王家嘴,與頂仙學校並列。
1980年,正式更名為頂仙村,隸屬於宜賓縣蕨溪鎮,村公所設立在學堂嘴,後又經過組織調整,重建村公所和學校,在現深溝灣。
2016年,“三江一路黨群示範群建設”,原來的村公所功能不完善,新建村公所於金坪組雙河口。
景點景觀
金盆民居
古村落民居建築群“金盆民居”,也稱“向家大院”,是向氏家族聚居的院落,是頂仙村歷史文化的核心,始建於明朝晚期,金盆民居位於天宮山地區,皇天頂和馬腦山腳下,置身於村域的山谷平原之間,四周被良田樹林所圍繞。該古民居大院由當地向氏祖輩於180年前先後修建而成,其規模巨大,歷史悠久,對於研究清代建築和當地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古建築內外有各類精緻的雕刻雕花等重要裝飾,雕刻手法細膩,具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原建築群規模宏大占地達25000平方米左右,現存總占地8900餘平方米,其中上院占地面積約3260平方米,下院占地面積約4940平方米,外圍牆占地約175平方米。金盆民居分為上院和下院但連為一體,上院名桂芳村,為老秀才向芝夢(號名向聯科)在1805年前後當家時所建,下院名金盆民居,系老秀才之子當家時約於1850年左右所建。民居內部空間布置錯綜複雜、看似雜亂無章,宛如迷宮,實則錯落有致,科學合理,無處不體現著老祖輩們在建造時融入的古代空間格局的風水概念。
皇天頂
頂仙壩西北面的皇天頂,群峰獨尊,海拔1408米,整體分為兩大部分:寺廟與瞭望台。寺廟分為前後廟,之間隔著長形院壩,前廟內主要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代表道教。在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七月初一等特定的“朝山會”時間,登山拜佛請願;後廟主要供奉的是釋迦摩尼,代表佛教,祈求一生富順、現實安寧、吉祥康泰、保佑辟邪等。
馬腦山“泰興寨”和“天馬寨”
馬腦山上“泰興寨”和“天馬寨”修建時間於清朝同治元年,是用來抗擊李永和、藍大順起義軍和紅燈照的軍事堡壘,建築獷放堅固,保存較好,城牆有5-6米厚。當時的主持修建的是老秀才向芝夢(又名向聯科)和向春岱。牆上留存石龕,石龕全部內容193個字,清楚地記載了兩次修建的原由、籌資方式和相關負責人姓名、職務。同治元年(1862)第一次建修泰興寨,是因為遭受了李藍起義和太平天國石達開之亂,募眾捐資一部分,報請縣上批准由“財政補貼”修建而成。同治五年(1866)第二次修建的是內寨天馬寨,是因為遭受了“紅燈教”之亂由向氏捐資復修。
泰興寨(外寨)大門分內外兩層,石牆總厚度3米以上。除了沒有門板和抵門槓以外,牆內的門斗孔、門閂槽、觀察孔、射擊孔等設施完好。寨門兩邊的寨牆如城牆一樣向山崖邊和山腳下延伸,淹沒於叢林荒草中,無法一一看清真面目,但工程的浩大和寨門寨牆的堅固是不言而喻的;天馬寨(內寨)大門沒有了完整的門,但寨牆的高度有些地方達五米以上,厚度也比外寨的牆厚。寨門附近,有一些高高矗立的巨形石柱,數層石條壘砌而成的高台,以及類似操場一樣的的平壩。這究竟是一些什麼設施和機關,曾經作何用處,我們只能進行猜測:如瞭望台、炮台、指揮台、練兵場等等。寨牆內外都是茶園,可見範圍的寨牆足有數百米,在數公里以外的皇天頂和十公里以外的天宮堂看過來,馬腦頂的寨牆猶如一段長城橫壓在山頂。
馬腦山
位於村域的西北部,山名的來歷是古人把這個形似的山體象一匹奔跑的馬,故稱為馬腦山。
閻王碥大峽谷
系山谷地貌景觀,位於村域的東部,閻王碥大峽谷就在最下面的洞潭底,懸崖陡壁,垂直高度最高達600餘米,為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主戰場之一,當地老百姓為了抵禦孟獲之兵,在峽谷的懸崖峭壁之上先後修建了三國肖家寨和清朝向家寨作為古代的防禦工事,遺蹟猶在,是人們探險獵奇好去處。
七洞潭
系河流地貌景觀,位於臨近閻王碥大峽谷的西側,集田園風光和險、幽、奇於一體的七洞潭,在水口山下面200米左右,大大小小7個洞潭,每個洞壇都有一層瀑布流下,一個比一個落差高,奇洞異石、流泉飛瀑。
民俗文化
皇天頂廟會
頂仙村皇天頂自宋代建寺以來,一直傳承著一種特色的廟會文化,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初一至十五等特定時間段,頂仙村全民參與,會場大約1000餘人,都會在頂仙村的制高點—皇天頂,舉辦盛大的“皇天頂廟會”,每到這一天,村民們都會帶上自己的妻兒老小,很早地爬上山頂,來到皇天頂寺廟集會,燒香拜佛、祈禱心愿、買賣小吃、交易農產品。頂仙村的村民看到燒香拜佛者眾多,便在寺廟周圍擺起了各式小攤,買各種小吃零食、農副產品以及自家手工麵食、辣醬,百貨雲集。
茶俗文化
頂仙村種茶採茶歷史悠久,茶俗文化深厚,其中流傳著許多採茶歌,盡數茶鄉物候與農事集中反映了勤勞質樸的民情民俗, 讓人美不勝收,極大地豐富了宜賓茶文化的人文內涵。
頂仙村客來敬茶,過年過節先擺茶,正月間耍燈要請茶,中元節(七月半)送鬼請老人要祭茶,中秋節(八月十五)賞月要設茶,娘家父母大壽兒女回家要燒茶,走親訪友要封茶,結親送禮要下聘茶,種田栽秧要吃茶,花生紅苕生(八月初一)要祈茶,請人幫忙辦事送茶錢,扯筋撕皮(鬧糾紛)要請吃茶,趕場遇熟人要進茶館喝茶,簡直是無茶不成禮,無茶不辦事,這就是頂仙人熱情好客淳樸的美德所在。
十二杯喜酒之歌
主家得到一把瓶,黃是金來白是銀,黃的拿來湖蓋,白的拿來打湖瓶。
上面打過波蘿蓋,下面打過水波銀,前面打過恩歌嘴,後面打過鳳凰聲。
周身四季打齊潔,打個胖胖手來提,人家拿來待賓客,我們拿來敬新人。
湖瓶白如雪,酒兒滾滾熱,好事生夫人,配合留全德。
一杯酒,敬新郎,一個和氣喜洋洋,一品當償真可美,一代更比一代強。
二杯酒,合一雙,雙雙夫婦天地長,雙鋪雙罩,雙齊雙枕,雙鳳齊飛入洞房。
三杯酒,獨無紅,三原結拜在朝中,三片文官產英雄。
四杯酒,滿家懷,四季發財請又來,四門受親齊奉賀,揚眉四起裝富才。
五杯酒,敬新科,五經才手彩連歌,五福龍門齊福壽,好比五福鼓長鑼。
六杯酒,未具清,獨然文舍又同春,文新華堂照文路,文路行來可愛人。
七杯酒,聖故蘇,從前有個七仙姑,七月七日來相會,七品當朝是丈夫。
八杯酒,像葡萄,八洞神仙下天槽,八月中秋生貴子,財珠北斗唱英豪。
九杯酒,請動手,九月重陽創來酒,疏通酒河大有功,平衡九洲天地酒。
十杯酒,有來頭,十全十美志氣留,十字街前齊奉和,世代兒孫重諸侯。
十一杯酒,更有名,法是一月起紅塵,十一各項薛仁貴,出則隨官十一年。
十二杯酒,登固王,說過全球十二行,幹了十二為衡相,十二正面楊文郎。
這首歌賦,是頂仙村一直傳承下來的婚慶歌賦,分為了序言和正文,內容完整,內涵豐富,一共十二杯酒,每一杯酒的含義都不一樣,當中描述了人的一生必經的幾件大事,務農生產、走上仕途、情竇初開、結婚生子、齊聚一堂等階段,是中國傳統家庭理念中,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在婚慶之際,將人生的沉沉浮浮,都融入到十二杯酒中,一切都將化為平淡。
特色產物
高山有機雲霧茶
盛產於頂仙村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機茶,富有高山氣味,是高品質茶葉的象徵,色澤翠綠、氣味清香,高山雲霧茶是頂仙村的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來源。村落內有總規模大約3000多畝的茶園,春茶、夏茶、秋茶分別於每年1-8月份發芽生長,3-8月份進入採茶期,秋冬季節對茶園進行修枝管理,茶葉年產值約1000噸,年純收入30萬左右,該村落擁有一條較為完整的茶葉種植採摘到粗加工的產業鏈,成為頂仙村,乃至蕨溪鎮的標誌性銘牌。
蘭竹筍、苦竹筍、刺竹筍
宜賓人愛吃筍是遠近聞名的,蘭竹筍集中產於頂仙大坪組、大田組、高坪組以及金坪組,總規模約1500畝,每年4-5月份生長收穫,年產值約25萬公斤,蘭竹筍氣味清香,口感香脆,營養豐富,為頂仙村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食用價值以及藥用價值,常用於清熱解毒、降脂減肥、益氣和胃等。頂仙村苦竹筍集中種植於大林組,野生於崇山峻岭之中,原生態無污染,苦筍每年4-5月生長收穫,規模約600畝,每畝約500斤,帶來年收入8萬元左右每年為全村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日常體現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刺竹筍集中產於頂仙村各組,分布於向陽山坡或者河流沿岸之較高處,總規模大約200多畝,年產量大約5噸,每年的9-10月採收,鮮用或者曬乾。
紅喬巴香菌
是四川省特色菌類特產,頂仙村香菌自然生長於高海拔山區的原始森林深處的大樹之下,需要半陰半陽的生存環境,生長的香菌個頭大、品質好,是香菌中的佼佼者,口感細膩脆嫩、美味可口,每年都有外地人進村購買香菌,由於這種菌類產量不多,所以較為珍貴,鮮菌一般每斤在150元左右,乾菌一般每斤750元,每年大約出售200斤,年總收入15萬左右。
村志族譜
頂仙村以向氏人為核心,向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是炎帝生的二十四兒子之一起為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在夏朝向垚就在陝西建向國,這是真正的向氏始祖,尤其說明向姓發源於陝西。如今,向氏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在頂仙村的各組均有向氏人,其中金盆民居是向氏家族最集中的院落,頂仙村的向氏家族擁有三本向家族譜,兩本是毛筆手抄本,另一本是印刷版本,有自己的向氏圖騰,《向氏族譜》中寫到:“向氏圖騰,亦乃祖徽。觀之全貌,寓意深邃。三才協頤,四時風惠。五行相生,六合齊美。乾坤始奠,炎黃傳遞。天降玄鳥,殷商衍匯。左師世澤,枝繁葉翠。相輔二朝,光耀河內。欽聖憲肅,母儀三帝。人才炳宇,萬世恢弘”,這段圖騰釋義中包含了向氏的起源、信仰和精神等內容。從湖廣鎮川以來,入川始祖一科、一文、一茂、一美已有14代向氏人,由頂仙村的第一代向氏“一文”到“堯”字輩,現今村落內向氏人共350人,80戶,成為頂仙村主要姓氏組成部分。
《麻陽水向氏族譜》,屬於傳抄版本,是抗美援朝老兵向治中在1916年(民國時期)開始抄錄的,已有100多年歷史,主要記載了向氏的淵源、向氏家族分支以及變遷發展歷史。
《麻陽孝感向氏族譜》,屬於傳抄版本,是抗美援朝老兵向殿華在公元2000年抄錄的,主要記載了向氏的淵源,向氏家族分支以及變遷發展的歷史。
《宜賓市向氏族譜》,是由宜賓市向氏宗親聯誼會族譜編撰委員會,於二〇一六年五月編制而成,宜賓市向氏族人通過向氏族人的努力,成立了宜賓市向氏宗親聯誼會,並通過向宜賓各地區蒐集資料,實地考察等,為求還原民族、社會的歷史真面目作貢獻,它凝聚著聯誼會領導以及編撰成員的汗水,是宜賓市向氏宗親智慧的結晶。裡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向氏圖騰以及釋義、向氏的追本溯源、治家格言、向氏族歌、向氏始祖和發源、向氏家族的形成和血緣始祖、向氏家族的世系、字派、宗支源流等。
旅遊小貼士
交通
1.宜賓市區西客站、敘州區柏溪客運站到蕨溪鎮均有滾動客車,車費14元—16元,到達蕨溪鎮上可乘坐當地隨處可見的摩的。
2.可從成渝環線高速,下泥溪高速,在泥溪鎮過船渡到達蕨溪鎮,再乘坐摩的到達頂仙村。
住宿
頂仙村內有吃、住、衛生條件具備的農家樂,能基本滿足客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