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祠橡木

韓祠橡木

潮州八景--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岩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裡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祠橡木
  • 稱號潮州八景
  • 位置:筆架山
  • 紀念人物:韓愈
形成,其他介紹,相關傳說,現代,

形成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特徵
韓祠橡木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樸雅致,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其他介紹

相關傳說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鄭蘭枝有詩云:
高植一株聳翠巒,侍郎手澤倚欄乾。
根深八月蟠祠古,葉毓雙旌度歲寒。
棱影參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壇。
遊人若問科名事,為指芳林舊姓韓。
韓文公祠(韓愈紀念館),位於韓江東岸筆架山麓,是紀念我國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的祠宇,是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 -- 韓祠橡木的所在地。
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他治潮八月,政績昭彰;驅鱷、興學、勤農、釋奴,特別是啟用賢士,興學育才一節,對潮州文化的發展影響至深,故為潮人歷代傳誦、景仰。筆架山因之改稱韓山,山下鱷溪改稱韓江,潮州山水俱姓韓。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陳堯佐於金山麓闢建“韓吏部祠”。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滌徙到州南七里,蘇軾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因“東山為韓公登臨之地,手植橡木尤存”,故將韓祠遷於今址。祠堂現有三層殿閣—正門是胡耀邦題寫的匾額,進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在仰視韓愈塑像中前進,令人肅然起敬。周圍為歷代韓祠碑刻和韓愈筆跡。饒有趣味的是“傳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種讀法。庭園有碑廊,保存現代名人評價韓愈的書法碑刻。後山腰為侍郎閣,閣前有韓愈石雕頭像,閣內闢為韓愈生平展覽館。韓祠依山面水,後有韓山三峰並峙,前有韓水汩汩流淌,山光水色,鳥語花香,吸引著許多崇敬者前來參觀瞻仰,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詩文和藝術佳作,現祠內保存有歷代碑刻四十面,是研究潮州歷史的珍貴資料。

現代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濯邦同志視察潮州時,為韓祠題寫匾額,當年由省政府撥款對韓祠進行重修,並制訂了韓祠景區的總體規劃。經過多年來的逐步發展,現已形成了以主祠為中心的建築群體,相繼落成的侍郎閣、允元亭、天南碑勝、天水園分布在主祠周圍,高低錯落,遙相呼應,是我國現存年代最為完整的紀念韓愈的一處聖地,也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