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文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嵩陽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44
- 職業:國民黨陸軍中將
- 主要成就:參加北伐戰爭,與奉系四十軍孫殿英部作戰時,屢建奇功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積極抗日,升為一○○軍副軍長
墓碑上書“河南國民黨人士韓軍長之墓” - 職位: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
個人簡介,生平事跡,
個人簡介
少年時即挑起生活重擔,與父分憂,從未進過校門。
民國9年(1920),投奔鎮嵩軍,在萬選才營部當衛士。民國16—17年(1927—1928),鎮嵩軍歸屬馮玉祥,韓在萬部任團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曹州(今山東曹縣)、蘭封、棗營與奉系張作霖的三十六軍潘鴻鈞部作戰、在攻開州(今屬濮陽)、戰清豐、打南樂等戰鬥中屢挫勁敵,與奉系四十軍孫殿英部作戰時,屢建奇功。
生平事跡
民國19年(1930)春,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掀起中原大戰,其時馮委萬選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第六路總指揮,擢升韓為萬部少將旅長,在柳河、商丘一帶參加反蔣戰爭。中原大戰馮閻失敗後,韓旅歸屬張鍅(伯英)的二十路軍,任七十五師副師長兼二二三旅旅長,駐防潢川。期間,韓奉命在卜塔“圍剿”紅軍,遭到沉重反擊。民國24年(1935),七十五師開往江西黎川,福建建寧、泰寧一帶,繼續與紅軍為敵。
民國26年(1937),“七七”盧溝橋事變,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二十路軍調往抗日前線,歸蔣鼎文指揮,後被顧祝同吞併,韓仍任七十五師副師長及二二三旅旅長併兼廈門警備司令。在日軍進攻廈門時,韓身先士卒,率部英勇反擊,身受重傷,仍堅持指揮戰鬥。戰後升任七十五師中將師長。民國28年(1939),韓率部痛殲日軍,收復昭安。民國29年(1940)2月,採用“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分進合擊截斷歸路”的戰術,迫使汪偽軍黃大偉部3個團全部投誠。韓繼升為一○○軍副軍長。時漳州各界為昭安光復,東山驅敵,港尾獲捷,舉行了祝捷大會,贈以“韓范風高”的金字匾額。同年,又在福建南靖縣殲滅與日軍勾結的土匪葉文龍部千餘人。
民國30年(1941)4月,親率二二五旅和一個炮兵營,雨夜猛擊日軍,光復柯嶺。6月中旬,在官溪、降虎等地設伏,擊敗日軍步兵七八百人和騎兵百餘人的進攻。俘敵軍官2名,戰馬兩匹,步槍30餘支,戰刀10餘把。由於韓指揮有方,屢創日軍,於民國31年(1942)6月後,連克江西省的弋陽、東鄉、鷹潭等10餘座縣城,穩定了戰局,升為一○○軍代理軍長。一次行軍路遇交通要道,必經一座橋,韓憂於士兵行軍勞累之苦,集中排以上軍官,從敵人手中奪回此橋,消滅守橋日軍30餘人,自傷排長2名,連長1名。事遭部屬師長朱惠榮、師參謀長崔廣森2人向蔣介石密告,說韓目不識丁,有勇無謀,行動魯莽,韓被蔣調任二十軍副軍長,氣憤成疾,於民國32年(1943)4月,經軍長黃伯韜批准返光澤休養。期間,突患腦溢血病逝,被安葬在光澤縣中山公園,後遷葬於附近山麓。墓碑上書“河南國民黨人士韓軍長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