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松安

靳松安

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漢族,1963年生,河南滎陽人。1982年至1986年就讀於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並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至2000年在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任教,歷任助教、講師;2001年至今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其中1988年至1991年在職攻讀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1至2005年在職攻讀中國古代史商周考古與商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兼任嵩山文明研究會和鄭州古都學會理事。2015年12月20日當選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考古,側重於先秦文化交流方面的探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靳松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滎陽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嵩山文明研究會和鄭州古都學會理事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中原地區史前考古、文化交流
  • 代表作品:《河洛與海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王灣三期文化的南漸及其相關問題》
主持的科研項目,發表專著,發表的學術論文,

主持的科研項目

主持的科研項目有:
  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淅川溝灣2007~2009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2.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丹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工業”;
  3. 國家重大工程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淅川溝灣遺址發掘與研究”、“淅川單崗遺址發掘與研究”等5項;
  4. 河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重點項目“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研究”
    考古研究成果曾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和“全國田野考古獎”。

發表專著

  1. 《小浪底水庫考古報告(一)》(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河洛與海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3. 鶴壁劉莊——下七垣文化墓地發掘報告》(合著,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4. 《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中國社會(第二卷)》(合著,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發表的學術論文

發表論文和考古報告60餘篇,主要有:《試論山東龍山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衰落原因》(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原載《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二里頭五期’遺存分析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論自然環境對河洛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影響》(《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試論裴李崗文化的分期和類型》(《東方考古》第6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論龍山時代河洛與海岱地區的文化交流及歷史動因》(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2010年第6期,原載《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河南淅川縣溝灣遺址仰韶文化遺存發掘簡報》(《考古》2010年第6期)、《河南淅川溝灣遺址農業發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結構變化》(《科學通報》2010年第7期)、《王灣三期文化的南漸及其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略論淅川溝灣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論文化交流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與作用》(《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從鄭州地區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國早期城市起源》(《鄭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溝灣遺址發現標尺性史前文化遺存》(《光明日報》2015年8月4日第7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